山西垣曲:书写民生幸福答卷 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2025-05-22 10:45:31 来源:新华社  

  “荣庆,我遇上了件难事!”一通充满焦急的电话,打破了午后的宁静。4月25日,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社区服务中心中条社区在职党员张荣庆接到辖区一位瘫痪老人家属姚凤珍的求助。原来,老人被子女接至外地照料,因户籍与居住地分离,残疾人补贴申领陷入僵局。张荣庆闻讯后,即刻联动社区网格员展开核查,发现异地开户政策限制、监护人资格证明缺失、补贴发放流程繁琐等问题。

  民生无小事。张荣庆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并对接残联和银行。他一方面向残联提交老人病历、居住证明等材料,申请特事特办;另一方面与银行沟通协调,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开户流程。短短三天,为老人顺利办好了相关手续。“真没想到,我的求助这么快就办好了”。姚凤珍激动地说。

  今年三月份以来,垣曲县启动在职党员“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专项行动,千余名党员下沉社区,将群众的“小事”当作“心头大事”,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温暖民心。

  党建引领: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社区治理面临资源分散、力量薄弱的困境。近年来,垣曲县以党建为引领,推出“双报到、双服务、双包联、双评价”机制,推动全县131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2896名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认领任务。在青年山社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员积极参与“社区议事厅”,在“楼梯扶手破损修复”这一民生议题中主动认领责任,退役军人梁双降凭借专业技能,义务为老旧小区修缮楼梯扶手,一周内便完成修复工作。

  “党员带头,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居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格局的重塑。通过“县级领导包社区解难事、科级干部包小区办实事、一般干部包楼宇做好事”的责任链条,社区党组织成为凝聚各方力量的核心,成功实现从社区“单打独斗”到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跨越。

  民生为本:从“急难愁盼”到“幸福清单”

  基层治理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上。垣曲县杏林社区怡康佳苑路面坑洼问题长期困扰居民,每逢雨季积水严重,在职党员娄关平主动担当,与物业共同制定修补方案。他不惧烈日高温,与工人一同填平坑洞;面对暴雨侵袭,又坚守一线疏通排水道,即便淤泥沾满裤腿也毫无怨言。最终,平坦的路面和畅通的排水系统,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党员服务的温度:“党员办事,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社区里不断上演:七一社区开展家电清洗活动,让老旧家电重获新生;金华社区开设“银发课堂”,帮助老年人掌握智能手机操作技能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服务举措,实则是将群众的“问题清单”精准转化为“服务清单”。据统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垣曲县累计解决民生问题1200余件,开展惠民活动280余场,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多方联动:从“各自为战”到“握指成拳”

  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凝聚治理合力。垣曲县人社局以每个月的主题党日为契机,组织全体在职党员深入包联社区,主动敲开居民家门,在拉家常、话冷暖中深入了解生活诉求,人手一本的民情记录本,记录的不仅是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更是党员们为民解忧的承诺与行动。

  垣曲县清风岭社区包联单位通过“小板凳恳谈会”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共商共议,将群众心声转化为治理举措;金华社区每月一次的“雷锋集市”整合辖区各类资源,为居民提供理发、磨刀、义诊、法律咨询等多样化服务……

  这些举措不仅拉近了党群关系,更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握指成拳”的转变,深刻践行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让群众切实感受到“1+1>2”的服务效能。

  机制保障:从“短期活动”到“长效服务”

  为避免服务流于形式、成为“一阵风”,垣曲县社区服务中心党委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将实践经验固化为长效机制。建立“双评价”机制,将党员服务群众成效纳入单位考核和个人评优体系,强化责任落实;设立7×24小时“社情民意热线办公室”,畅通群众需求反馈渠道,形成“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的服务闭环。这些创新举措,推动为民服务从“阶段性活动”向“常态化机制”转变,真正实现“群众需求在哪里,党员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从一通求助电话引发的暖心服务,到千名党员扎根社区的生动实践;从解决一件民生小事,到构建一套长效机制,垣曲县社区服务中心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用一个个鲜活故事诠释着基层治理的深刻内涵。(刘晓倩)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