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贵、李继林夫妇在查看账本。本报记者崔振海摄
近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4年“诚信之星”,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南石店村村民刘平贵、李继林夫妇入选。
10年前,刘平贵、李继林夫妇面对洪水淹没面粉厂濒临倒闭的困境,不顾一切抢出一沓沓账本,毅然踏上漫漫“还粮路”;10年后,记者走近这对夫妻,重温那段言信行果的感人故事,感受以诚立身的精神力量。
10年坚持,38万公斤小麦,80多万元欠款,200多个债主,生动诠释“洪水冲走了粮食,冲不走良心”
2010年8月18日,对于刘平贵夫妇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
当晚,一场暴雨冲垮了他们10多年苦心经营的面粉厂。夫妇二人和附近的村民拼命扛沙袋堵大门,仍未能阻止洪水涌入,附近18个村庄200多户村民寄存在厂里的38万公斤小麦全部板结发霉,损失高达80多万元。
“完了!全完了!”浑身湿透的刘平贵脑海一片空白。突然,她想起了存粮账本。来不及抹掉眼泪,她毅然转身,翻过2米高的围墙,蹚着没过腰身的洪水,从办公室抢回7本湿漉漉的账本。
乡亲们说:“这人傻啊!存粮的账本难道比人命还重要?丢了账本不是正好可以用‘糊涂账’缓一口气?”
刘平贵夫妇却坚持:账本在,良心就在。“没了账本,没法统计乡亲们的损失,有了账本,面对乡亲们,我们才有底气。”
乡亲们说:“这人犟啊!天灾不可抗力,完全没必要全部承担。”还有人支招,干脆破了产,让政府收拾“烂摊子”。
刘平贵夫妇却坚持:洪水冲走了粮食,不能冲走良心!“无论多苦多难,都要一斤不少地还清乡亲们的粮食,穷也要穷得心安理得。”
踏上还粮之路,刘平贵夫妇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发霉的小麦全部倒进垃圾场,以打消存粮户“担心发霉的小麦掺进去继续加工”的顾虑。
“遭了洪灾,大伙都来帮助我们!没有一个人上门逼我们还债!如今我们也请大家放心,我们绝不做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的事情!50公斤小麦兑换40公斤面粉的标准,永远不变!”刘平贵夫妇的承诺掷地有声。
为兑现承诺,夫妇二人取出25万元积蓄,又多方筹借10万元,全部用于购买小麦并磨成面粉存放起来。刘平贵独自支撑起面粉厂,50天消瘦了许多;李继林拿出搁置十余年的驾照,从事货运工作;大女儿选择外出打工赚钱。父女俩的工资收入全部用来继续购买小麦、加工面粉,以保证乡亲们随时能来取用面粉。
为兑现承诺,刘平贵全家日子过得勤俭清苦。馒头咸菜是家常便饭;连年未添置过一件新的家具,就连新衣服也舍不得购买;懂事的小女儿为了帮助父母省钱还粮,在外地读书时即便节假日也很少回家,只是为了节省路费。
2016年12月,刘平贵家庭被表彰为全国文明家庭。刘平贵作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赴京,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临行时,刘平贵特意出门借了一件朴素而体面的衣服。小女儿不解地问:“到北京参加如此重大的会议,见这么多的人,没新衣服不丢人吗?”刘平贵语重心长地告诉女儿:“没新衣服不丢人,欠账才丢人!”
怎样的质朴善良,让这对夫妻一坚持就是10年?10年间,他们咬紧牙关、省吃俭用、从未放弃,宁可一家人吃苦,也要诚信还粮。刘平贵夫妇的行动感动了200多个债主。还粮期间,没有一个债主上门催债,他们说:“刘平贵一家人,我们信得过!”
帮扶4位“晋城好人”和2位贫困大学生,支援西藏地震灾区,以身践行“党和政府帮助我们,我们也要帮助别人”
2020年7月7日,对于刘平贵夫妇来说,又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这一天,他们还完了最后一笔粮食欠账。缓缓合上泛黄的账本,刘平贵哽咽道:“原以为一辈子都要还账,没想到10年还清了,这多亏了党和政府!”
时间回溯到2013年,正值刘平贵夫妇还粮最艰难的阶段:前期的存款和借款耗尽,小麦价格持续上涨,仅原料差价就让他们额外背负了近14万元债务。
没有本金怎么办?拿什么跑赢小麦的价格?看着一天天攀升的小麦价格和剩余的36万余元债务,刘平贵夫妇心焦得睡不着觉,7本账本翻来覆去地看,找不到解决办法。
这时,党和政府送来了“及时雨”:时任晋城市委书记、市长上门看望慰问刘平贵夫妇,并代表市委、市政府送上慰问帮扶资金;北石店镇政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助刘平贵夫妇获批贴息贷款;省、市、区三级党委政府相继拨付帮扶资金16万元,大大缓解了刘平贵夫妇的资金困境。
2016年7月27日,刘平贵夫妇再次收到中央文明办拨付的8万元帮扶资金。彼时,他们的债务还剩71500元。这笔钱本可一举还清所有欠债,但夫妇俩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只用一半还粮,另一半用来帮助他人!
“先拿出4万元还了以前佘小麦的欠债。”坐在凳子上,李继林、刘平贵算起了他们的“账”:“剩余3万多元的债,咱们自己有能力还。比起我们,还有更困难的人需要这笔帮扶资金。”
同年8月4日,刘平贵将剩余的4万元帮扶资金分别汇入了张瑞、栗红莲、韩连周、郑新娟4位“晋城好人”和2位刚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贫困大学生的账户。
收到帮助的“晋城好人”和大学生纷纷来电感谢。当听到孩子们带着鼻音的感谢时,刘平贵暖心回应:“不用感谢我,要感谢党和政府!是党和政府出钱资助了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把“送到手”的资金“拱手相让”,而毫不吝啬;把一举还债的机会“轻易错失”,而毫不惋惜。刘平贵夫妇认为,回报党的恩情,是更重要的事;帮助更多更苦难的人,是更重要的事。
2016年,刘平贵受全国妇联邀请至北京录制节目。一位被其故事感动的北京企业家主动联系刘平贵表示愿替他们还清剩余债务。刘平贵婉言谢绝:“我们现在已经度过了最难的时候,您的钱能用来帮助那些此时此刻正非常困难的人。”
今年1月23日,中央文明办慰问组专程看望慰问刘平贵夫妇,并送上两万元。2月24日下午,刘平贵夫妇将这两万元慰问金定向捐赠给了西藏地震灾区,“地震灾区的老百姓更需要这笔钱,我们想将党和政府的关爱传递下去。”
在捐助钱物的同时,刘平贵夫妇还积极投身公益。宣传环保、看望老红军、参加义卖、倾心助学、关爱留守儿童、慰问孤寡老人……他们常说:“我们最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帮助了我们。如今,我们也要尽力帮助更多的人。”
远至北京、湖南,近至省内,跑遍六县(市、区),感动无数乡亲,再次见证“诚信的力量历久弥新”
沁水县干部张芳,至今还记得那一幕:2018年10月29日,沁水县委党校举办了一场“粮食不在、良心要在”的主题讲座。当全国道德模范刘平贵讲到“哪怕是倾家荡产,也要一斤不少地还清乡亲们的口粮”的时候,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学员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榜样就在身边。刘平贵夫妇的诚信故事从晋城市传出后,迅速被新华社、山西日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以《信义夫妻:粮食不在,良心要在》为题,全景式报道夫妇二人诚信还粮的故事。刘平贵夫妇先后被邀请至北京、湖南等地录制节目,被邀请至运城、临汾、长治、吕梁等地市,山西财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船重工太原分公司等学校企业,宣讲他们的诚信故事。
岁月荏苒,15年间,刘平贵夫妇在各地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百余次;时光飞逝,15年后,刘平贵夫妇诚实守信的故事依然鼓舞人心。
2月14日,“强国复兴有我”2025年晋城市百姓故事汇走进城区开发区街道东谢匠社区。刘平贵再次走上宣讲台,和150余名社区居民分享了他们夫妇的故事。
“他们的诚信故事令我深受感动。刘平贵、李继林夫妇是普通人,但他们做的事情一点也不普通,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党员李建国动情地说。
“知道刘平贵今天来社区宣讲,我特意带孩子来听,想让她从小就知道要做一个诚信人。”居民韩晓丽早早带着外孙女来聆听宣讲,为她种下一颗诚信的种子。
“还清债务后,他们依然在做善事、好事的行为,深深震撼了我。我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人,尽最大的努力为家园建设添彩助力。”青年郭心童擦去眼角感动的泪珠,信誓旦旦地说。
从乡村到城市,从机关到基层,从学校到企业,乡亲们的肺腑之言不绝于耳。他们深化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用生动实践展示了刘平贵夫妇故事中蕴含的强大力量,彰显了刘平贵夫妇故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转型升级”。
艰难困苦,拦不住他们诚信还粮的步伐;风雨险阻,挡不住他们履约践诺的决心。刘平贵夫妇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平凡中的坚守点亮希望之光,用诚信的力量汇聚温暖江河。他们的故事激励我们:诚以立身,信以致远。
本报记者崔振海 通讯员裴囡囡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