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7月14日电 仲夏时节,长治市潞城区辛安泉镇古城村的标准化红薯种植基地中,千万株红薯藤在骄阳下翻涌成浪,藤蔓顺着垄沟蜿蜒匍匐,彼此纠缠着织就成一张厚实的绿毯,将土地裹得严严实实。村民们正在地里敲打整理藤蔓,以确保红薯果实肥大。
古城村地处潞城区辛安泉饮用水二级保护区,水质优良,土壤为沙质土壤,所产“古城红薯”因口感好、富含微量元素,而广为人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市场的检验,现种植有沙薯、济薯、哈密红薯、商薯4个品种,再加上对红薯的深加工,红薯产业已发展为古城村一带潜力无限的“红海”,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2024年古城红薯粉条销售额突破35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6余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李向荣感慨地说道:以前红薯种植没有形成产业,没有储藏能力,只有“美名”没有市场。为破解这一难题,村党支部一班人员可是下了一番功夫。通过市场调研,入户走访,摸清村民的意愿,以村集体500亩耕地流转地为牵引,以本村村民300亩耕地为带动,以周边潞河、西流北等村的700亩为辐射,建成了1500余亩的红薯标准化种植基地,实行购苗、育苗、耕作、施肥、灌溉、防病、采收“七个统一”措施,实现了技术、经营、管理的全流程标准化;投资50万元建成了容积800立方米的贮藏通风保温窖一座,单次可储存红薯50万斤,满足了红薯周期性储存需求;投资320万元建设红薯制品厂生产红薯粉条、粉皮,一系列“组合拳”,使“古城红薯”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形成了品牌效应。
在古城红薯制品厂正在打包粉条的村民李慧丽说:这些都是线上的订单,也是我们重点打造出来的几款红薯产品,特点是绿色无添加,软糯Q弹。红薯粉条适合炖肉,烫火锅。以前我们只能卖红薯本身,如今加工成了粉条,有了自己的品牌,红薯身价一下子就上去了。
从“小特产”到“大产业”,“古城红薯”历经引进新品种、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果实产量、打造自有品牌、线上线下齐上阵等“层层升级”,最终“脱胎换骨”,成了人见人爱的“网红”红薯。
乡村是一座蕴含着丰富资源的“富矿”,如何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差异化特色化产业发展道路,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潞城区深挖“土”资源,释放“特”优势,延伸“产”链条,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以点带面地激活乡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元价值,持续擦亮绿色发展的“金字招牌”。以推动“潞呈臻品”区域公共品牌为契机,大力发展高粱、大葱、香菇、中药材、冬播谷、设施蔬菜、旱地西红柿等特色种植达到10万亩,通过实施质量强区、品牌强区战略,坚定不移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路子,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可追溯体系,让“潞呈臻品”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卖上好价钱,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全。、
现如今“潞呈臻品”含有潞城熬脑大葱、潞城甩饼、潞风灸舍艾制品、聪和食品葱酱王、鑫百味核桃油、唐宫悦酒、云岩山冬播小米、潞州府无盐陈醋、桑师傅卤味、美味美食品、圣堂醋科展生小米咖啡等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成为潞城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也让更多的潞城土特产有机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抚慰众多“吃货”们的味蕾。
发展好“土特产”,还需要顺势而为,抢抓数字化机遇,充分融入“互联网+”思维,让土特产触“网”成“金”,成为富民兴村的“幸福果”。“古城红薯”以平台销售、网红带货、产地直播和展会展销等多种形式,把产品卖得多又卖得远,卖得出更卖得好,就是最好的佐证。(完)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