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老祖宗的审美吧。”
进入暑期旅游旺季,“文博热”“访古热”持续升温,大量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被中华文明之美所震撼感动的经历,好似在那一瞬间自己的神思进入了“桃花源”“梦工厂”。
当代年轻人,为何爱文博、爱访古?
这场跨越时空的“潮流”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
前些日子,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寺唐代木构建筑——东大殿迎来被重新发现88周年纪念日。
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仅靠枪炮铁蹄,也常常以文化优越论削弱中国的民族自信心。例如就曾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无唐代木构建筑”,要看只能去日本奈良。
对此,梁思成、林徽因以敦煌壁画为线索,于1937年6月怀揣“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前往五台山寻找名为“大佛光之寺”的古刹。
在与千年积灰、上万臭虫斗争三天后,林徽因偶然之间发现梁上写有一行墨迹“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而殿前的唐代石经幢上同样刻有这样一句话:“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至此,佛光寺东大殿建造时间可以明确为公元857年。然而,这个重大发现不久之后,卢沟桥响起了炮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88年后的佛光寺,面对得到妥善保护的“第一国宝”,游客不仅感受到唐代建筑“斗拱雄大,出檐深远”的舒展大气,更能从中读出中华千年文明的厚重、近代中国的屈辱、梁林等老一辈学者的家国情怀与今日国家的文明富强。
五重“时空”交织于一点,变化出无数种感动,如此独特的体验令佛光寺成为无数文化、古建爱好者的“打卡”胜地,也揭示了“文博热”“访古热”深层的情感密码。
(二)
佛光寺的惊艳只是一瞥。全国范围内,历史遗迹星罗棋布。
为何博物馆、古建筑游人如织?首先是“第一眼”的震撼——来自中国古建与文物本身的美。
走入国家博物馆,青铜巨鼎、金玉珍玮、宝石金链琳琅满目;置身敦煌石窟、晋南古建、徽州古村,或雄浑或雅致的建筑细节令人目不暇接。
屋脊的吻兽、华彩的壁画、窗棂的花纹、灵动的斗拱、梦幻的悬塑……这些美,是视觉的盛宴、美学的启蒙、心灵的慰藉,无需知识储备,便足以令人久久驻足。
这种“美”的体验是无法被替代的,是任何网图短视频都无法替代的真实感。这也是为何,哪怕山高路远、天寒地冻、接踵摩肩,依然挡不住年轻人奔赴博物馆、深山访古寺的热情。
(三)
如果说,中国文物古建的美是一道敞开的门,那么让年轻人真正走进去、不愿离开的,则是门后的万千世界。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做什么?面对这些终极命题,访古不失为一种温暖的叩问。
殷墟博物馆里,一篇甲骨文上写着的“子其疫,弜往学”,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说我病得严重吗?我今天可以去上学吗?与今天孩童别无二致的“翘课借口”,正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中,一幅“演奏图”中细腻而刚劲的铁线描技法,尽显中国线条美学的最高境界。但当年的画工却忘了给图中的一名乐师画上笛子,构成了一种精致与粗心反差下的“真实”;
隰县小西天的大雄宝殿之内,169.6平方米的面积里,近2000尊彩塑构建出“三界九地”的佛国宇宙。塑像之栩栩如生,连梁间瑞兽都仿佛要在下一秒振翅高飞,以凡人之力创造出了本不该存在的“真实”……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故事,每一则故事背后都是真实的历史。当各种各样的“真实”汇聚,每一个步入博物馆的游客都会意识到,这些文物不再只是课本中的“考点”和“知识点”,而是一个个真实活过的人留下的生命痕迹,是“我来过”最朴素的证明。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未曾中断”,而这种历史的绵延不断,不只写在书里,也凝结在漫漫时空与代代血脉中。而当这种生命的联结为年轻人真正“看见”,被真实地“感受到”,它才是活着的、属于当代的。文博热、访古热的兴起,正是数千年中华历史在人们心中“活起来”的过程。
(四)
“文博热”“访古热”,不仅仅因为“看得见的美”与“感受得到的历史”,也得益于“游得好、说得妙、传得开”的传播方式。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让文博热有了可依托的现实空间。截至2023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已突破6500家,覆盖全国90%以上的县域,四通八达的高铁网、民航网又进一步拉近了距离。同时,越来越多的古建筑、遗址遗迹被划为重点保护对象,修缮工程、考古发掘、数字化重现齐头并进,让开放展示水平大幅提升。
其次,传播技术的跃迁让“文博热”拥有了贴近人心的话语方式。比如,动作大片《一代宗师》中的影像美学,让辽宁义县奉国寺成为影迷的朝圣之地;再如,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游戏里的建筑设计,直接带火了山西古建。
更重要的是,传播者与参观者之间的身份界限,正在不断模糊。在“你发我看、我看我也发”的循环中,越来越多年轻人不仅是“受众”,更是极具活力的“内容生产者”。从游客变成讲解员,从博主变成策展人,从观众变成文创设计师,“文博热”的传播路径不再是单向推送,而是多点开花的共创网络。
优质内容吸引流量,流量反哺传播,传播再激活新的文博资源,新的观众群体再创造新的内容——一个以年轻人参与为核心的“文博热”正向循环已经形成。
(五)
沉潜千年,精神一脉。“文博热”持续升温,也源于今日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有着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
当代年轻人在国家蓬勃复兴的大背景下长大,有底气,也习惯了平视世界,不再以西方审美为唯一标准,而是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自己脚下的土地,在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同时,有强烈意愿将中国故事讲出来、传出去。
文博热,正是这样一种文化自信走向纵深的体现。从国风音乐到汉服妆造再到历史同人……年轻人不再把历史当作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看作“生命力量的一种源泉”,愿意把中国历史所蕴含的智慧、审美、精神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值得骄傲的日常。
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双向奔赴,作为桥梁的文博场所自然成为永不落幕的“顶流”。
我们应当呵护好“文博热”“访古热”。继续加强对文物古建的保护力度,让历史真迹能以更加完整的面貌为后人看见;继续推动文博场馆的普及建设,让更多人可以“在家门口遇见历史”;继续鼓励青年群体参与到历史传播、文化创新中去,让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古老文明中找到发力点……
(六)
一个民族热爱自己的历史,是一种极其珍贵的力量。
中华民族之所以至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未在风雨激荡中倒下,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悠久历史所孕育出的文化根性与家国情怀,这也是我们最强的精神支柱。今天的年轻人如此热爱历史,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回响。
“双槐树遗址陶器,约公元前3300至2500年。”
在号称最难预约的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在“宅兹中国”展厅中亲手触摸距今约5000年前的陶片是每位游客都会尝试的项目,中华文明不灭的薪火,在这一刻有了自己的温度。
感受与传递这种温度,是新时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在浩瀚文明中找到自己、找到民族、找到方向的一次集体回望与出发。可以相信,他们也一定会以他们的方式,把这份沉静而强大的力量,转化为推动中国走向未来的光与热。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