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南部,有一座被鼓声浸润了千年的小城——翼城。每当晨曦微露或暮色四合时,这里总会有铿锵的鼓点穿透时光,那是翼城花鼓在讲述属于黄土地的传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不仅是山西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更是一部用鼓槌书写的山河史诗。
翼城花鼓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地老艺人常说:“我们的鼓点里,藏着晋文公称霸的脚步声。”据《翼城县志》记载,这种将军事战鼓与民间舞蹈完美融合的艺术形式,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百姓庆丰收、祭祖先的必备节目,“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热闹非凡,代代传承,至今仍在山西的土地上回响,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单一鼓点,翼城花鼓独创“鼓中有舞、舞中带武”的表演体系,表演者需同时完成击鼓、舞蹈、武术等高难度动作。最令人称奇的是“鼓上飞燕”绝技——艺人能在直径仅50厘米的鼓面上完成腾跃翻转,鼓点却丝毫不乱。这种对平衡与力量的极致掌控,正是黄河儿女坚韧品格的生动写照。
“选料要选三岁口的小黄牛,鼓皮得用汾河岸边的柳木框,阴干必须够九九八十一天。”老师傅粗糙的手指抚过绷紧的鼓面,每个环节都恪守古法。翼城花鼓的制作要经历选皮、泡皮、绷框、定音等72道工序,其中“九蒸九晒”的定音秘诀尤为神奇——通过反复蒸晒让鼓皮产生记忆效应,使鼓声兼具金属的铿锵与玉石的温润。
在街巷村落间,翼城花鼓以最热烈的姿态融入生活肌理。丰收时节,它是田间地头的庆功曲,敲出对土地的感恩与对生活的热望;节庆时分,它化作街巷里的狂欢序章,凝聚起邻里乡亲的欢声笑语。鼓手们腰系花鼓、腾跃翻飞,红绸与鼓槌交织成绚丽光影,或俯身如猎豹蓄势,或腾空似雄鹰展翅,将黄土高原的雄浑气魄尽数释放……铿锵鼓点如黄河奔涌,激荡着血脉里永不褪色的赤诚。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