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访谈】102岁老兵孙良亭回忆晋绥抗战往事:“兵民是胜利之本”

2025-07-28 11:29:58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孙良亭近照。(图片由山西省军区太原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大同服务站温斌提供)

  7月21日,省军区太原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大同服务站绿意盎然、宁静怡人。102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孙良亭干净笔挺的军装上挂满荣誉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勋章”“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一枚枚勋章熠熠生辉,仿佛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晋绥抗战往事。

  1941年到1942年,日军为了巩固华北占领区,通过军事镇压、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思想奴化等手段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施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致使敌后抗战行动面临严峻形势。

  “1942年秋天,父亲把我送到区游击队,后被带到西沟村,进入游击三大队八中队。这样,我就算正式入伍了。”孙良亭1923年10月生于忻县(今忻州市忻府区),他回忆说,“吃过晚饭就行军,天黑路难走,整整走了一晚上。第二天,部队就组织训练,队列、刺杀、射击、投弹和站岗放哨等。进了队伍,光荣呀!吃多少苦头,心里都是甜滋滋的。”

  孙良亭老人告诉记者,为打击敌嚣张气焰,游击队经常潜入敌占区,破坏敌通讯线路,扰乱其军事部署。他们在原平以南忻口至播明一带,用锯子锯倒电杆,用斧头砸烂电瓶,再把电线卷起来。每人背上30斤左右的电线,身体强壮的最多能背50来斤,拿回山里用于建设后方通讯。有时,游击队还会对同蒲铁路进行破坏,拔掉道钉和螺丝,中断敌铁路运输,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作战。

  “那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吃的是小米干饭、萝卜土豆。夏季一身粗布单衣,冬天一身粗布棉衣。装备也不行,一个班七八个人,只有5支枪,每支枪还只有5发子弹,优秀射手也就十来发,最多再配上几个手榴弹。好多人都是徒手,没有武器。”孙良亭老人感慨地说,即便如此,大伙儿战斗热情丝毫不减。

  “休息时间,各班还会上山打柴,每人背六七十斤山柴回来烧水、做饭。每天给老乡家挑水、扫院子,这已成为我们八路军的好传统。春天抗旱春耕、秋天秋收打场,我们都会抽人去帮助老百姓干活,军民关系亲如一家。”孙良亭老人坚定地说道,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敌人大扫荡时,我们连碗筷都没有,每到一地都得向老百姓借用。记得那是1943年春节,我们常驻在沙坪村,老乡们心里一直惦记着我们咋过年。他们各家凑来面粉和馅儿,给我们包饺子。刚包完把饺子冻外面,宁武据点的鬼子偷袭。得到消息,我们迅速转移到山上。天亮下山后,老乡们把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到面前,香气扑鼻,一口咬下去,那滋味至今都深深烙在脑海里。”老人对群众的恩情记得特别清。

  “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时期条件艰苦,形势恶劣,是老百姓养育了军队,保证了胜利。”老人声音不高,却字字情深,“那顿饺子太不容易,是我吃得最香的一顿饭,每回想起来,心里都暖乎乎的。”

  采访接近尾声,孙老唱起了《军民团结一家亲》,“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质朴的歌声,是他一生坚守信仰、践行宗旨的初心,更是对军民鱼水情的诚挚礼赞。

  要佳 苏林和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