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静乐:人工湿地“滤”清波

2025-07-30 18:00:00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车行静乐,沿汾河溯源而上,水汽渐丰,绿意渐浓。713公里长的汾河自管涔山奔涌南下,流经的第二县便是这里。

  夏日,静乐县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内,河流蜿蜒,水草丰茂,可能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愈来愈清的入河水背后,还有一块人工湿地的功劳。

  静乐县每日产生的生活污水约1.2万吨,过去,这些污水经处理后以Ⅴ类水质排入汾河。“达标排放,却难言清澈。”忻州市生态环境局静乐分局水执法中队队长段治军坦言。

  为了啃下水质提标的“硬骨头”,2023年,忻州市启动了静乐县污水净化中心尾水湿地建设项目,一条2.5公里的地下管线,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引入120亩人工湿地,为入河水进行“二次净化”。

  在湿地进水口,段治军举起烧杯:“看,这是处理厂刚排出的水,肉眼观察还有些浑浊。”

  行至湿地末端,另一杯水样明显更加清澈,“经多层涵养,出水口的水质可以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湿地入水口(左)和出水口(右)水样。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人工湿地如何起作用?段治军指了指水中,“芦苇、菖蒲、水葱、黄花鸢尾、千屈菜,这些植物是我们的宝贝,也是净化水质的秘密武器”。

  段治军进一步解释说,尾水先经预处理去除大颗粒污染物,再通过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根系的吸附作用与微生物代谢,深度净化氮、磷等营养物质,最终经自然涵养后排放。

尾水湿地中的水生植物菖蒲。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自今年5月项目投入试运行以来,人工湿地已处理尾水72万吨,照此,项目预计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58.4吨、氨氮2.92吨、总磷0.59吨。

  数据背后,是当地确保入河水质稳定提标的长远考量。

  “通过构建可持续的过滤系统,不仅能减少化学药剂依赖,更能有效降低水处理成本。”段治军说,“我们通过水位智能调节、优化植物配置,进一步提升水生植物净化效率,目标是将每吨水的净化成本继续压缩,实现项目的可持续运行。”

尾水湿地中繁茂的水生植物。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汩汩清水,润泽一方。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服务中心主任王旭珍介绍,如今湿地公园生态功能显著提升,这里不仅是周边居民日常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也成为了十余所中小学校的科普教育基地。

  近年来,作为汾河中上游段水源涵养地的静乐,绿色底色更加鲜明。目前,包括污水净化中心尾水湿地建设项目在内的静乐县4项省级“一泓清水入黄河”重点工程已全部完工,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的实施,静乐县河西村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下一步,我们将完善智能监管体系,实时监控水质变化、预警生态风险,同时拓展中水利用场景,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融合。”段治军说。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