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刻刀,在果蔬上翻飞游走,顷刻间,牡丹绽放、凤凰欲飞。来自太原市晋源区的果蔬雕刻师马俊,20年如一日,将食材化作艺术品,不仅雕琢着婚宴寿席上的精美,更借助直播的东风,让古老的果蔬雕刻技艺焕发新生。
“家人们,今天我们来讲萝卜雕花中的旋刀法要诀……”8月2日,晋源区赵家山村的一间普通工作室的直播镜头前,络腮胡子的马俊正手持刻刀,在胡萝卜上轻盈翻飞。短短3分钟,一朵橙红牡丹悄然绽放,花瓣饱满欲滴,汁液在阳光下折射出生命的光泽——这位被粉丝爱称为“胡子哥”的果蔬雕刻师,在直播间向大家展示着古老技艺。
马俊的刻刀曾游走在坚硬的木头上。20年前宁夏学艺的岁月里,木屑纷飞,是他最初的修行。一次偶然,他在餐厅后厨见到萝卜绽放的花朵,顿悟食材中蕴藏的鲜活生命力:“雕完还能吃进肚子里”,从此他毅然转身,与蔬果结下不解之缘。2023年,他带着刻刀与梦想落户太原晋源区,一个多月前,又将工作室迁入赵家山村幽静院落。谈及选择太原,他坦言:“这里文化根脉深植,晋祠千年文脉不息,太原人对饮食文化的讲究,婚庆寿宴对雕饰的讲究,都让这门手艺有了扎根生长的沃土与创新的动力。”
果蔬雕刻的精髓深藏于10余种刀法之间。为锤炼出如臂使指的精准,马俊不惜挑战极限,蒙眼练习,将每一寸力道与角度化为肌肉深处的记忆。工作室墙上5把刻刀默默见证着时光,最旧的那把已陪伴他20载春秋。刀刃微卷,木柄油亮——这把“老伙计”曾雕出照亮整条夜市街的西瓜灯。说起早年盛夏排队雕凤凰的时光,马俊眼中含笑:一边与顾客唠着家常,一边叮嘱瓜皮厚些才有底气,正如做人。而在谈笑间,刻刀在瓜皮纹路间游走,凤凰轮廓渐显,尾羽弧度精妙,待那镂空羽翼间漏下细碎光斑,瓜瓤早已化作盘中美点,甜在舌尖,美在眼前。
马俊的创意从不限于食材,泡沫在他手中亦能涅槃重生。最受欢迎的“龙凤呈祥”彩塑需经勾勒、剔除、打磨、钢筋固骨、泥塑敷形、矿物彩绘等繁复工序,近两米高的神物活灵活现,背后是他蹲守7-10天的寂寞耕耘。更令人惊喜的是,他将山西面塑与雕刻技艺融合的“花馍工坊”,将传统寿桃、孔雀与俏皮卡通造型组合在一起,传统工艺品焕发出新生机。
在赵家山村,马俊的工作室已成一道温暖的风景。他总笑呵呵地将刚雕刻好的“小兔子”“小花朵”送给围观的孩子:“吃吧,这‘花’甜着呢。”一句质朴的话语,让技艺的甜润流入人心。而在快手平台上,每天上午9时,会有40万粉丝观看他的直播。刻刀在西瓜皮上流畅游走,“喜上眉梢”在指尖绽放,屏幕那端,吸引着粉丝们纷纷感叹:“真精致,看得我都想学!”
落户太原两年间,马俊已培训学员300余名,而且遍布大江南北:陕西职校教师李耀武为实用技艺专程前来;山东学员陈斌则想以此提升宴席价值,开拓本地市场。目睹学员从生涩到独立完成作品后,马俊说:“那种成就感比什么荣誉、锦旗都珍贵。”然而前路并非坦途,也有不少年轻人因耐不住寂寞与辛劳半途而废。为此,他尝试将流行元素融入雕刻,在直播中增强互动,只为传承技艺。
如今,马俊的团队每年承接200余场宴席订单,名声也越来越响亮,各地文创合作的邀约也接踵而至。同时,马俊心中又有了更多的想法:开发山西特色雕刻作品并着手申请非遗认证,探索教学新途——让刻刀下的艺术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婷 通讯员 杨润德
1.用柚子雕刻的作品“永结同心”。
2. 作 品“马到成功”。
3. 用西瓜雕刻的作品“花团锦簇”。
4. 果蔬雕刻师马俊与他的作品。
5. 山西面塑雕刻作品“百年好合”。
6. 用西瓜雕刻的牡丹花。
7. 用各种萝卜雕刻的作品“喜上眉梢”。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