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一泓润三晋

2025-09-08 16:13:55 来源:山西日报  

  汾河绵延716公里,从宁武管涔山一路向南,到万荣庙前汇入黄河,像一条温柔的绸带,蜿蜒过黄土高原3/4的沟壑,滋养出两岸的沃土。不息的水流哺育着晋地儿女,也孕育了表里山河的文化与品格。

  近年来,我省把工程治理作为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关键之举,于2023年6月启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通过3年时间实施285个工程,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切实筑牢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

  今年是“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竣工达效之年,也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截至7月13日,285个工程已全部开工,已完工202个,完工率70.9%。日前,记者跟随“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新闻采访活动,深入汾河流经的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6市,行程约1300公里,实地采访涵盖污水处理、生态修复、水源置换等多个领域的重点工程项目,感受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变化。

  置换水源 涵养生态

  7月31日,天气炎热,在侯马市汾西灌区龙子祠泉水向侯马市供水水源置换及北庄地表水厂建设工程现场,工人们正忙着进行管线切割、安装。负责施工的山西运城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北庄水厂项目负责人毋扬飞说:“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几个蓄水池的建设,计划10月30日前全部完工,达到输送清水的标准。”

  侯马位于汾河与浍河交汇处的平原地带,东连曲沃,西接新绛,南靠紫金山,北依汾河水,是我省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同时也是省内城乡联系最为紧密和典型的县级市。汾河、浍河如同侯马市的守护神,流域覆盖了60%以上的人口,不仅提供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支持,其水质水量是侯马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地少水少人口密集,造成了侯马市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量只有70.2m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5%,山西平均水平的20%。

  侯马市水务局局长陈永乐介绍,在此情况下,当地谋划实施了引调水工程,通过建设57km的输水工程,将尧都区龙子祠泉水输送至侯马市,并以龙子祠泉水、黄河水为水源,新建一座供水规模4.0万m³/d的水厂。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侯马市提供生活用水1500万m³,有效解决城乡生活用水供需矛盾,每年可压缩地下水开采量983万m³,有效缓解地下水开采压力,有利于地下水水位回升,对于涵养周边生态,稳定浍河生态基流,进而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有着积极作用。

  汾河是三晋大地的生命之源,汾河水量的丰沛与否,不仅关乎流域内生态平衡,更与人民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作为我省“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重点项目,侯马市通过水源置换、涵养生态,为汾河“解渴”,工程建成后不仅可以提升地下水位,还提高了水体修复自净能力,为汾河水量丰起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涵养水源的同时,探索如何从源头减少水资源浪费,高效利用水资源,推动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才能让汾河之水长流不息,润泽三晋大地。

  扩容改造 水质向好

  7月29日,在吕梁市文水县刘胡兰镇工业聚集区污水处理厂,记者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看到,浑浊的污水经过预处理、生化反应和消毒环节,最终变为清澈见底的达标水。项目负责人文水泽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白帆介绍:“目前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量达到了4000吨至5000吨,解决了养殖、屠宰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汾河支流磁窑河的突出问题。”

  磁窑河是汾河的一级支流,也曾是汾河所有支流中污染较为严重的,特别是在文水、交城、清徐3县接壤区域。为了让汾河水质早日好起来,从2019年起,吕梁市按照“源、点、环、带”治理思路,推进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排查整治,狠抓工业废水深度治理,推动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文水县是远近闻名的养牛大县,当地沿河划定禁养区、扩建污水处理厂、促进粪污资源化利用,通过综合治理,筑起了保障汾河入河水质的严密防线,特别是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推动下,文水县对刘胡兰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提标改造,以满足日益扩大的污水处理要求。

  刘胡兰镇污水处理厂原厂设计能力有限,汛期时,初期雨水裹挟的养殖粪污外溢河道。“2024年扩容改造时,除了扩大日处理能力,还配套建设了调蓄池。”白帆介绍,目前,3万立方米的调蓄能力能够有效收集、处理覆盖范围内的初期雨水,缓解汛期污水溢流问题。

  水质是汾河的生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关键指标。曾经,汾河因流域内过度开发、污染排放等问题,一度陷入困境,不仅影响了流域内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让汾河水质彻底好起来,我省坚决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坚持“查、测、溯、治”,3730个入河排污口纳入监管平台,全部追溯源头、实施分类整治;将“一断面一方案”作为汾河流域生态治理的重要支撑,因地制宜、科学推进村镇生活污水治理;扎实推进“听民意办实事”工作,完成150个乡镇和850个村级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从源头把好关,有效减少了入河污染物排放量;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等专项攻坚行动,推动84个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2024年,我省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1.5%,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三类水质,黄河干流(山西段)连续3年保持二类及以上水质。

  水生态环境变好,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汾河畔安家落户,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珍稀物种桃花水母在汾河太原段现身,成为水生态向好的生动例证。

  亮丽名片 百姓共享

  晋中介休市是汾河沿线重要城市,汾河流经介休境内全长33公里、5镇(乡)27村,肥沃的汾河谷地为当地90%的产业提供了发展支撑。近年来,介休市聚焦汾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大保护、大治理,统筹推进清洁生产,推动传统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和工业企业减耗降排,筑牢生态基准线,守护母亲河水清河晏。

  晋中市生态环境局介休分局局长白晋介绍,近年来,介休市下真功夫“治水”、科学施策、突出重点,实施了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介休段生态治理工程,为汾河又增添了一道生态屏障。该工程起于朱家堡已建湿地,终于西堡村汾河桥下游100m处,治理长度22.2km。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堤防生态化改造工程、滩槽整治工程、生态绿化工程等,已于2023年11月底完工。

  经过治理,汾河介休段再现碧波荡漾,天鹅回来了,鸟中“大熊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也回到了湿地公园。7月29日,记者站在已经完工的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介休段的岸边远眺,河道内芦苇摇曳,成群的白鹭、鸳鸯在水里嬉戏,汾河两岸水草丰茂,生机蓬勃。人们或漫步于柔软的塑胶步道,或倚栏远眺,尽情享受着依水而生的生态之美。

  让汾河两岸风光美起来,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也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直观展示。如今的汾河,在一系列生态修复治理的推动下,正逐步展现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底色,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感受汾河之美,汾河真正成为山西的一张亮丽生态名片。

  从管涔山源头的涓涓细流到万荣庙前缓缓汇黄,汾河的每一滴清水,都承载着三晋百姓对生态美好的期盼,更映照出我省践行“两山”理念的坚定决心。“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启动以来,285个工程项目如星火燎原,点亮汾河两岸美景。随着工程全部竣工达效,汾河必将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筑牢黄河中游生态屏障,让这条流淌千年的母亲河,在新时代续写滋养晋地、造福百姓的新篇章。(记者 程国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