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从追风少年到“陪跑父亲”

2025-09-22 16:47:39 来源:山西晚报  

周斌进在2025太原马拉松上。

2010年,周斌进拿下首届太原马拉松山西籍选手第一、总排名第十五的好成绩。(资料图)

  9月21日上午7点30分,处在A区的周斌进,听到第一声发令枪响,“肌肉记忆”带动他的身体跑动起来,“白色跑鞋”由慢而快、再到接近自己最熟悉的感觉……风吹起的号码布上,“JA247”的参赛号格外引人注目——太马“永久号”。

  周斌进,是从第一届太原马拉松至今从未间断参赛的17人中的一员,他是首届太马山西本土选手的第一名,更是第一个闯进太马前十名(总排名)的山西选手。16年来,他从未缺席,用脚步丈量着太原的变迁,也见证了自己从青涩跑者到团队领军人、再到中年“陪跑父亲”的角色变化。

  不变的,是他与太马的多年来的相伴随行。

  “永久号”与1/17:太马最长的情书

  周斌进的名字,在本地跑友和媒体中并不陌生,“风一样的男子”“像阿甘一样奔跑”是十几年前的报纸对他的形容。

  2010年,首届太原马拉松在滨河体育中心鸣枪开跑。当时还在读大学的周斌进,凭借暑假两个月的集中训练,在家门口的赛道上跑出2小时51分的成绩,拿下山西籍选手第一、总排名第十五的好成绩。那一刻,他不仅赢得了5000元奖金和学校的免学费奖励,更开启了他与太马长达16年的不解之缘。

  “永久号”JA247,源自他首届比赛的号码247,专属字母他选择了“JA”(晋A)。这组符号,不仅是一个参赛标识,更是他奔跑的“勋章”。如今,太马迎来第16届,周斌进成为17位“全勤跑者”之一。

  “现在的我,不再为了成绩而跑,是为了太马而跑。”他说。

  成绩、工作与爱情,都在奔跑中收获

  周斌进的跑步生涯始于2004年。高一那年,刘翔与邢慧娜在雅典奥运会的表现深深触动了他,他立下每天跑10公里的目标。虽然没能打破学校运动会的纪录,但他最终凭借体育特长考入晋中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并在大学期间开始接触马拉松。

  2008年,周斌进首次参加北京半程马拉松,以1小时17分的成绩拿到第50名。第二年,他完成了自己首个全马——郑开马拉松。2010年,他在首届太原马拉松山西选手中排名第一,四年后的太马,他更是跑出2小时45分09秒,闯进总排名第十,成为太马历史上首位进入前十的山西选手。

  跑步不仅为周斌进带来荣誉,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因跑步,他与山西四建集团结缘,从此成为一名工程项目人员。同样因跑步,他结识了妻子张艳红,两人曾一同参加郑州马拉松,以“跑马蜜月”的方式开启婚姻生活。

  受伤之后,从跑者到领路人

  2018年,周斌进因伤不得不暂停奔跑。那一年,他拖着未痊愈的身体,以4小时47分钟的成绩艰难完赛,与以往的成绩相去甚远。这次受伤让他重新审视跑步的意义:“我以前太追求成绩和名次,忽略了跑步本身带来的快乐。”

  伤愈后,他并未放弃跑步,而是转变角色,在2019年创建了“迪尔翔驰”跑团(后融入太原市长跑协会精英队),担任队长的他,制定了严格的入队标准(全马300、半马124)。有了团队后,周斌进更忙了,他组织训练、策划活动,帮助更多跑者科学训练、避免受伤、提升成绩。

  “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跑得更远。”他说。

  如今,太原市长跑协会的精英队已有70余人,不少人在他的指导下实现个人成绩的突破。

  从中年跑者到“陪跑父亲”

  追随太马走过16年,周斌进也步入中年,他的生活重心逐渐转向家庭,“现在想得多的是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周斌进的儿子今年11岁,从小耳濡目染,也对跑步充满兴趣。周斌进不再像从前那样“四处征战”,而是把更多时间花在陪伴儿子的训练上。他带儿子参加亲子跑、越野体验活动,甚至悄悄完成过半马距离的训练。但他强调:“我从不逼他跑,是引导。只要他喜欢,我就支持;他不想跑了,我也尊重。”

  包容与陪伴,正是他对跑步精神的另一种理解——热爱,不一定要沸腾,也可以细水长流。

  16年太马路,周斌进的身份不断变化:从校园操场上的追风少年,到马拉松赛场竞速的“黑马”,从受伤后反思的跑者,再到帮助他人的跑团队长、教练,以及“陪跑父亲”。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太马的热爱。

  “太马对我来说不只是一场比赛,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哪怕我不再追求成绩,我依然会每年站在起跑线上。”他说。

  这种坚持,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平淡如水的陪伴——正如他对儿子说的那样:“跑步不是为了赢,是为了不放弃。”

  平凡跑者的太马情怀,亦是最长情的告白。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霈霈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