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县农民丰收节排练现场。
神角村西红柿喜获丰收。
游客坐小火车穿越斜口村菊花园。
昌盛村陈鹏在收割谷子。
鑫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采收茴子白。
编者按
金风沃野泛金黄,硕果盈枝笑语长。当沉甸甸的稻穗压弯枝头,当饱满的果实缀满藤蔓,三晋大地再次奏响了丰收的旋律。在这片承载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丰收不仅是汗水的回报,更是山西农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今年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扛牢稳粮保供和巩固衔接政治责任,深入实施“特”“优”战略,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上半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79.1亿元,同比增长3.8%。田间地头,智能农机穿梭作业,让耕种管收更高效精准;山野乡间,特色产业扎根生长,差异化发展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力;改革一线,村企合作、土地托管等模式落地见效,增厚了村集体经济的“家底”;农家院落,新粮归仓笑语不绝,丰收的喜悦与生活的幸福满溢心间。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画卷,在三晋大地上徐徐铺展。
丰收之际,本报记者选取我省5个各具特色的村庄,用笔尖记录农民脸上的幸福笑容,用文字传递田野间的丰收喜悦,感受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
翼城县云唐村
锣鼓声里话丰年
“咚!咚!咚!”9月19日,翼城县丰收节庆祝活动排练现场,鼓点时而如惊雷滚地,时而似流水潺潺。云唐村邦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8名鼓手与全县其他乡镇鼓手一起忘情地练习着。鼓槌起落间,红绸翻飞如焰,将丰收的喜悦敲得满场激荡。鼓点间隙,鼓手们额角的汗珠折射着金光,脸上的笑容比阳光更灿烂——这是属于丰收的序曲,每一声鼓响都藏着乡村振兴的故事。
“大家歇会儿!喝口水再练!”随着一声吆喝,鼓手们纷纷放下鼓槌。邦正公司农业种植部的宋文斌立刻展示起手机里的照片:“你们瞧这玉米穗子,粒儿瓷实得很!这几天复播的3000亩全熟了,收割机也早检修好了,就等天晴下地。”这话引得身旁云唐村的女鼓手秦晶晶连连点头,她指着远处的农田笑着说:“咱们厂里的李红丽把自家11亩地全托管给公司,每亩一年能拿1000元。她自己又在面粉车间做电商打包,分红、挣钱、顾家那是三不耽误啊!”
正说着,邦正公司负责人张正涛走过来,手里攥着刚打印的土地托管清单:“现在公司流转的3000亩地里,云唐村就占了2200亩。农田整合托管后各级各部门对农业项目集中扶持,优质小麦加工成面粉,秸秆变饲料,玉米用于养牛,连牛肉都能加工成丸子,产业链一圈转下来,村集体、企业、农户都能分到红利。2022年—2024年村集体就累计分红71万元。”
近年来,云唐村积极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借助农业托管、“共享牛场”等,走出了乡村振兴新路子,让云唐村的每寸土地都结满希望,让农民钱袋子“鼓”了起来,也让精神生活“富”了起来。
“之前村里很多人想养牛,但怕有风险,现在通过‘共享牛场’,每户认养一头,出栏就能分2000元,200多户都跟着增收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话里话外都是甜——日间照料中心暖了老人心,幼儿园年年有新物资,70岁以上老人春节还能吃上“牛头宴”,村集体年年分红的事儿,更是被反复提起。
“集合啦!接着练!”鼓手们重新扬起鼓槌,鼓声比之前更响亮、更激昂。这鼓点里,有玉米满仓的踏实,有村民增收的喜悦,更有云唐村借着村企合作东风,在乡村振兴路上大步向前的底气。
沁县昌盛村
沃野流金谷飘香
秋风拂过田野,金黄的谷子翻起层层波浪,从田埂这头涌向那头,“簌簌”声里满是丰收的希望。9月13日,沁县郭村镇昌盛村党支部书记陈鹏和村民一起收割村里标准化种植基地的18亩冬播谷子。
“冬播谷子生长期长,米油丰富,香味浓、品质高。我们村已种了三年。今年长势很好,每亩增产了二三百斤,亩产预计约500斤。村里准备好好庆祝一下丰收。”陈鹏仔细挑选品相好的谷穗,为展示做准备。
昌盛村位于郭村镇西北,种植谷子有地理优势: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雾霜期长,且村里羊场产出的羊粪是谷子种植所需的有机肥。
标准化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手持镰刀,娴熟地收割谷穗。“今年扩大冬播谷子种植面积的决定没做错!”看着不断收割下来的谷穗,陈鹏感叹今年又有一份好收成。
好谷子离不开好种子。为保证小米品质和口感,今年陈鹏选择专家推荐的适宜品种晋谷21号,并施用农家肥,采取人工除草。近年来,他积极推动村集体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合作,推进新品种引育、提纯复壮及有机旱作技术创新。“用上好种子,种出好谷子,是我们的心愿。”他说。
良种落地,良法增效。冬播谷子作为一项创新种植技术,于立冬后、土壤封冻前播种,比春播谷子提前30多天出苗,通过提前播种,可充分利用冬季和早春的土壤水分,能有效缓解春旱对谷子播种和出苗的影响。“这些谷子墩苗期长、穗分化时间长,具有茎秆抗倒伏、抗病害优势,成熟后品质较好。”陈鹏手中攥着刚收获的谷穗。
据了解,冬播谷子种植技术是我省有机旱作生产的一项突破性技术,可以有效保障苗全、苗壮,为谷子高产稳产奠定良好基础。“而且冬播谷子可以早种、早收、早上市。”陈鹏说,冬播谷子比春播谷子提早成熟一个多月,上市较早,能卖到20元/斤。村民陈再栓说,他之前试种过15亩春播谷子,市场价为10元/斤,价格远不及冬播谷子。
种出好粮,也要卖出好价。昌盛村村“两委”积极构建以“建设—延伸—发展”为主线的有机小米深加工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通过申请建设高标准有机小米加工包装一体化基地,提升小米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接下来我们将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继续扩大冬播谷子种植面积,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谈起下一步的计划,陈鹏信心满满。
乡宁县神角村
产业结出幸福果
金秋到,乡宁县台头镇神角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9月21日,一进村记者就看到用辣椒和玉米摆放的“丰收啦”几个大字格外醒目、特别喜庆。
青山环抱中,10座全钢结构温室大棚熠熠生辉,50余亩有机露地蔬菜硕果累累,150余亩连翘迎风摇曳,200多亩小杂粮丰收在望。“今年蔬菜长势特别好!村里电商平台把神角新鲜蔬菜送进县城,销路更宽了!”在大棚忙碌的村民乔秀萍说。大棚里,紫莹莹的茄子、青翠欲滴的辣椒、红彤彤的西红柿、嫩绿的黄瓜挂满枝头,村民们忙着采摘装箱。园区负责人吴春才介绍,今年蔬菜销量已达30吨,经营性收入达55万元。
几年前,神角村的经济主要依靠煤矿占地款和传统农业支撑,产业结构单一。为打破困局,村委会带领村民建产业园,逐步发展起10座全钢结构温室大棚、50余亩有机露地蔬菜和200余亩小杂粮种植基地,配套建设蓄水池、晾晒场和灌溉系统,彻底告别“靠天吃饭”。技术员陈忠娃自豪地说:“园区自投入运营以来,坚持高标准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蔬菜口感好,更受市场欢迎。”
在海拔1400多米的神角村山林间,连翘种植基地蔚为壮观。“这里气候土壤适宜,连翘长势良好,预计明年进入挂果期,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以上。”村党支部书记庞金锁说。荒山变“金山”,进一步丰富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来源,丰富了村民的务工渠道。
产业兴旺带来的最直接变化是村民腰包鼓了、日子好了。去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100万元,带动5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增收9000余元。
“村里不仅代缴医保和养老保险,65岁以上老人吃免费餐,孩子考上大学还有奖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村日间照料中心村民马恒亮满心欢喜。
为了更广泛地凝聚村民共识,神角村通过小程序推行村民积分制度,鼓励大家参与环境治理、做好事、安全隐患排查、村民矛盾调解等事务来累积积分,兑换实物奖励,有效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显著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神角村的变化不止于此,其申报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现已获批,将着力打造“农业种植+蔬菜加工+观光研学”融合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园区。村委会副主任张艳丽说:“将持续拉长产业链,让神角村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富起来。”
芮城县斜口村
菊海漫野富乡亲
9月21日,站在芮城县学张乡斜口村的田埂上眺望,2000亩菊花田浩荡如海,田园风光美不胜收。这几天,斜口村的乡亲们正在忙着庆祝丰收的一系列活动。
“我们的‘丰收大联欢’通过农民合唱团、广场舞大赛、‘村晚’互动秀等形式,鼓励村民和游客共同参与,真正实现‘自己的晚会自己演、自己的文化自己传承’。”村民董乃梅高兴地说。
同时,这里也是2025芮城菊花文化旅游月的核心展示区。
“9月20号左右,菊花陆陆续续就开放了。大田里的国庆菊总共分5种颜色,到时候会形成色彩斑斓的花海,非常漂亮。风起时,花浪翻涌成海,馥郁的清香漫过田野,裹着阳光的味道,叫人陶醉。”学张乡人大主席姚妮介绍。
今年核心区除了展示以往的国庆菊外,还增加了几个观赏菊的品种,包括多头菊、地被菊、塔菊、头菊等。这是第一次对精品菊花进行展示,穿插在大田中,更好地服务游客。
这2000亩菊花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斜口村菊花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刘冬辉是村里第一批种菊人:“最初我只种了七八十亩,以杭白菊、大药菊和小药菊为主。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又引进了不少新品种,有金丝皇菊、贡菊、婺源皇菊等12个品种。”
种植技术持续提升也为菊花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在发展初期,农户多是“摸着石头过河”,遇到技术难题便向芮城县果业发展中心请教,随着种植经验的不断丰富,加之与各地菊花种植大户的不断交流,种植户的管理技术均有了明显提升。近年来,斜口村又积极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合作,引进脱毒育苗等先进技术,如今脱毒育苗试验田就在菊花核心区的对面。
学张乡党委书记魏国艳介绍说:“菊花是我们乡的主导产业,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集菊花育苗、栽植、烘干、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种植菊花农户占到90%以上,亩均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好年景能达到亩均收入1万元以上。”
通过连续举办丰收节和菊花文化旅游月活动,斜口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攀升,当地农民通过在家门口就业增加了三产收入,“小菊花”已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花”。
陵川县北街村
菜香浓郁满田间
丰收季节来临,太行山南麓广袤田野,叠翠流金。
9月20日,陵川县平城镇北街村,陵川县鑫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茴子白地里,一颗颗圆润饱满的茴子白挤挤挨挨,看着就喜人。社员们正在采收茴子白,搬运、装车,空气中氤氲着浓郁清甜的菜香,田野上一片欢快忙碌的丰收景象。
“今年天旱,但我们的茴子白还是大丰收,亩产5000多斤,总产量预计能有1000吨!”正在和社员一起采收茴子白的合作社负责人景志飞高兴地说。
鑫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茴子白采收工作从7月20日开始,330亩茴子白目前已采收完成一半,预计10月底前全部收完。采收下来的茴子白已陆续销往河南、安徽等地的蔬菜市场。
陵川县气候凉爽,紫外线丰富。依托良好的气候条件,该县大力发展露地蔬菜种植,建设露地蔬菜基地,助力生产条件不断优化升级,让特色优质露地蔬菜种植成为全县广大种植户增收致富的新选择。
在晋城市蔬菜智能提升工程特色优质露地蔬菜示范基地项目实施过程中,鑫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陵川县平城镇北街村、东街村、南街村、魏庄村和潞城镇郑家岭村流转土地,建设360亩露地蔬菜基地,大力发展露地蔬菜项目,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引导农户多品种种植、科学多茬轮作,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合作社还为村民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和选择。60岁的北街村村民任文芳把自己家的耕地都流转给合作社,她本人则以雇员的身份来合作社上班。“年龄大了,干不动重活了。在合作社我日常管理蔬菜,秋收时摘菜,活都比较轻,还能有一份固定的收入,既省心又省力。”任文芳说。
今年,鑫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强蔬菜苗木管理,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蔬菜产量及品质,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同时新建20栋蔬菜大棚,为周边村镇家庭散种户提供蔬菜种苗,辐射带动茴子白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
“合作社有丰富的管护经验和稳固的销售渠道,管理上我们不仅统一播种、施肥、打药、采收,还统一销售,努力将‘白菜帮子’变成大家的‘钱袋子’!”带动乡亲增收致富,景志飞自信满满。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