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同期举行的2025年山西(太原)能源产业博览会,将首次设置绿电展区,集中展示我省推动绿电资源就地转化、产业低碳转型以及绿电产业园区建设情况,同时展示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技术、产品、案例等,丰富拓展我省绿电应用场景,吸引更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落户山西。
对此,省能源局局长张翔表示:“山西不仅是煤炭大省、煤电大省,也是绿电大省,近年来,我们深入践行‘双碳’战略,依托国家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以绿电园区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型的新高地。”
绿电园区是指以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等)为主要供能来源,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创新模式,实现绿电就地消纳、产业集聚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绿电园区,是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促进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内容。今年8月中旬召开的全省绿电园区建设推进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手续办理,加大政策、资金、用地等要素支持力度,做强“绿电能源+”和绿电新优势。要依托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建设运营绿电园区,提升园区绿电竞争力和要素成本竞争力,统筹绿电招商与出口绿电认证,精准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园区差异化发展,促进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今年3月,长治高新区绿电园区建设试点获得省能源局正式批复。园区创新采用“绿电专线+绿电专变”直供模式,建设分布式风电、光伏及配套储能系统、专用变电站和智能微电网,推动绿色电力本地化全消纳。目前,一期项目重点推进“一对一”直供试点建设,13.49MW屋顶光伏已并网发电,日均发电量达5万度;25MW风电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预计年底建成投运。随着绿电园区加快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入驻。山西特瓦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磷酸铁锰锂正极材料项目的16条生产线已全部建成;山西晨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青岛乾运高科年产3万吨锰酸锂项目厂房主体正在建设中。这些项目预计年用电需求达8.5亿度,为绿电消纳提供了稳定市场。
浮山绿电园区项目是我省首个“绿电园区+增量配电网”的综合试点项目。该项目依托浮山县“全国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的政策优势,初步计划配套建设新能源装机容量40万千瓦,包括风电25万千瓦、光伏15万千瓦,并配置储能规模8万千瓦/2小时。园区建成后,年用电量预计达12亿度,其中绿电消费占比超50%,园区碳排放因子为0.31。
建设绿电园区,我省兼具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政策窗口三重优势。我省风光资源富集且集中式、分布式开发条件优越,可为园区提供稳定、低价、零碳的“第一能源”。长期以来形成的电力装备制造、重卡及煤焦化工副产氢体系,让“绿电—绿氢—高端材料—终端产品”链条能够就地成势。国家“双碳”战略与欧盟碳关税倒逼出口型企业寻找绿电洼地,我省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增量配电网和绿电直连等制度创新,正好把资源优势和政策红利转化为招商吸引力。
记者了解到,我省按照“差异布局、分批实施、滚动推进”的总体思路,分三批在大同、朔州、忻州等8个市布局13个绿电园区试点。这些园区的产业涉及算力、电池产业链、固废综合利用、化工、镁基产业、铝基产业、铜基产业、煤基装备制造、煤层气装备制造、绿色新型燃料、低空经济等,可以说各具特色,各园区将立足自身优势实施差异化招商,实现绿电与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我省将充分依托绿电园区优势,用好绿电园区叠加增量配电网改革、国家碳达峰试点等支持政策,加快综合能源智慧平台、虚拟电厂、新型储能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培育绿电园区场景下的电力新业态。
张翔表示,“绿色能源+”与绿电新优势,必将成为山西能源转型的又一张亮丽名片。这不仅将全面提升山西的能源竞争力,更将向外界展示一个绿色、创新的“新能源山西”崭新形象。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