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9月24日电(记者邓浩然)马旭平现在还清楚记得,当年见到这个苹果的场景,“果型端正,长得像个搪瓷缸一样,口感脆甜,吃到嘴里边没有渣,这个苹果就是我们要找的!”
一场秋雨打搅了苹果采摘计划,这个位于黄土高原的果园,度过了年初的冰冻、年中的旱情,又躲过了几天前的冰雹,一颗颗挂满枝头的红彤彤的“宁脆”苹果,来得殊为不易。
“咱们水肥到位,防雹网也铺设完成,今年产量比往年还要高。”在果园里忙碌的马旭平,正在修剪枝叶,让藏在枝叶下的苹果,都能有好的着色。作为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昕水镇白杜村党支部副书记,他用这颗“宁脆”苹果,为乡亲们带来了乡村振兴“新奔头”。
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昕水镇白杜村“宁脆”苹果种植基地。新华社发(裴元新 摄)
2017年,在外闯荡多年的马旭平回到了家乡白杜村——这个黄土高原上的村庄,曾因干旱让果树“望天收”。
他上任村委会主任后,昕水镇将白杜村纳入水利重点工程,管道铺进果园、蓄水池立在地头。“水通了,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跟着‘甜’起来。”
“宁脆”苹果是由陕西“秦脆”苹果和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的优良砧木嫁接而成,果形端正、色泽艳丽、肉质酥脆、耐储存、耐运输。“2019年在陕西乾县,我一进果园就挪不开眼了!”马旭平谈起自己与“秦脆”苹果的相遇,话里仍带着当年的激动。
种植多年苹果的他,看到了这种苹果的发展潜力,当即决定引进,可一听树苗50元一株,家人急了:“10亩地光苗子就5、6万,万一失败咋办?”乡亲们也劝:“你那片老果园刚要盛果,锯掉全家如何生活?”
马旭平却铁了心:老品种早晚被市场淘汰,老百姓选咱当村干部,就得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马旭平观察“宁脆”苹果长势。新华社记者 邓浩然 摄
他锯掉自家10亩已经挂果的老果树进行嫁接,又承包了村里30亩地栽苗种植。2021年,在育种专家的支持下,他又建起了大宁县第一座苹果矮化砧木和苹果品种试验站,白天跟着专家学剪枝,晚上翻资料到深夜。
一年栽树,两年挂果,四年盛果。两年时间,马旭平的嫁接果园里,鲜红诱人、圆润饱满的苹果就挂上了枝头。果子还在树上,外地客商就大车小车来地头收购,价格是老品种的两三倍。“宁脆”苹果的优势,让原本看热闹的村民动了心。
“光富了我一个人不行,得带着大家伙都跟着富裕!”马旭平暗下决心。恰逢大宁县委、县政府将“宁脆”苹果定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铺设防雹网给补贴,硬化路修到地头,水电直接引到果园。“政府的政策这么好,咱们可不能落后啊。”马旭平动员大家。可村民还是犹豫,马旭平索性组织10多户村民去陕西看果,又抱回“宁脆”苹果让大家尝。
村民马金寅的转变最有代表性。采访他时,他正在果园里向马旭平请教苹果着色问题。
记者问马金寅当时砍掉挂果的果树心疼吗?“怎么不心疼?一家人的收入全靠这些果树。”但看着如今还挂在树上的“宁脆”苹果已经被订购一空,马金寅坦言:“路子选对了。”
马旭平(左)指导村民马金寅(右)“宁脆”苹果管理。新华社记者 邓浩然 摄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必须‘抱团’才能走得长远。”2023年,马旭平牵头成立山西省苹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全县280多户苹果种植户,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
被漫山遍野苹果树包围的白杜村,一座矮化砧木试验站格外引人注目。马旭平仔细观察各种砧木的生长状况,指着一株免套袋苹果树说:“这品种在外省表现好,在咱这就不行,要直接淘汰。”马旭平用这片试验田和专业院校合作,试验各个品种的苹果和砧木嫁接后在本地表现。
如今,马旭平依然每天泡在果园里,查看花芽、指导修剪、联系客商。“我们正筹划着下一步发展苹果醋、果脯,我们的育种团队也在培育错峰成熟的品种。”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