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太原9月29日电(见习记者 杨宇鑫 记者 乔佳新)九月的三晋大地,天高云淡,秋意渐浓。在这收获的季节,记者参加“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新质领航山西实践”专题活动,深入山西多地,探寻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创新脉动。从传统能源基地到高新技术园区,从智能制造车间到新能源项目现场,山西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自主创新打造算力基石
位于山西综改示范区的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信”)实验室内,各类检测设备正在有序运行。
EMI电磁兼容实验室。杨宇鑫 摄
据了解,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2014年成立以来,百信以打造我国计算产业核心技术与产品为己任,全面布局通用算力和人工智能算力两大领域,研发出“太行”“恒山”系列国产计算整机。如今,百信已成为山西省信融产业链“链主”企业,国内金融行业ARM服务器技术突破商、工信部国产服务器供应链成熟度标准组组长单位。
百信有关负责人表示,“百信将压强投入,厚积薄发,持续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生态发展能力、算力运营能力、产业领导力、质量管理能力、交付与服务能力,以科技创新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光伏玻璃引领绿色转型
山西省长治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西日盛达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盛达”)生产车间内,光伏玻璃自动化检测分装设备平稳运转,机器臂精准完成玻璃的分拣与包装。
生产车间内的自动机械臂。杨宇鑫 摄
这家2010年成立的煤炭转型企业,如今已蜕变为占地195亩、拥有700余名员工的光伏玻璃生产的高科技新材料企业。通过智能化生产线建设、核心技术攻坚与全产业链布局,日盛达能够生产厚度1.6毫米的超薄光伏玻璃,可满足未来光伏组件轻、大、薄的发展要求。
据企业负责人介绍,日盛达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余热发电系统,能耗指标已达到国家先进值标准,各项排放均实现超低标准要求。
日盛达的转型之路,正是山西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引领”的生动注脚,为企业持续深耕绿色能源装备制造、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能源“零碳”实践新样本
来到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庄上村,其创新实践令人眼前一亮。2023年4月24日,庄上村被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农业农村部授予“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同年12月5日,荣获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能源转型变革者”奖项,成为全球28个入选项目之一,同时也是中国5个入选项目之一。
“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庄上村。杨宇鑫 摄
据介绍,庄上村通过“屋顶光伏+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的新型配电系统,实现了全村能源的自给自足。71户村民屋顶上的2960块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配套的储能设备确保阴雨天也能稳定供电。同时,庄上村普及电动农具,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昔日的荒山僻壤如今变为绿水青山,焕发出绿色新活力。
磁材创新驱动大产业
在山西省运城市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磁”)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加工高性能钕铁硼材料。
工人们正在进行生产作业。杨宇鑫 摄
据了解,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8000吨年产能的全自动生产线,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通讯、汽车工业、医疗设备、能源交通、风力发电、节能家电、工业电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其中汽车电机磁钢与伺服电机磁钢赛道是重点布局赛道。
据技术部尉江介绍,作为国内单厂产能最大、生产工序最全的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制造商之一,2024年中磁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目前,中磁与西门子、飞利浦等国际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自主算力到清洁能源,从“零碳”乡村到高端制造,这片曾以煤炭为标签的土地,正凭借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在阳光照耀的光伏板、数据奔涌的服务器中,绽放出全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