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山西|“旧空间”长出“新风景”,刘家堡村的破茧之路

2025-10-10 11:19:04 来源:新华网  

刘家堡村干净整洁的街巷。新华网 王梦佳摄

  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王梦佳)秋日阳光洒满三晋大地,山楂红了枝头。漫步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街巷干净整洁,古院落各具特色,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

  刘家堡村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史载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筑堡屯兵之地,故名刘家堡,是明代大学士王琼的故里。据当地村民介绍,刘家堡村曾因基础设施差,环境脏乱,村民以种地为生,集体经济薄弱,一度成为“空心村”,被戏称为“烂塌堡”。

村内的老院子“变身”非遗小院。新华网 王梦佳摄

  “刘家堡不乏老宅子,大多闲置,也不太为外人知晓,十分可惜”,刘家堡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乔武平说。为让乡村“活”起来,2020年至今,村党委、村委会带领居民盘活原有资源,精心雕琢村子的“颜值”与“气质”,坚持“田园产业+非遗文化+乡村旅游”的农业文旅整合发展之路,聚力打造“王琼故里·百院非遗”文化村,形成了“一院一非遗、一院一文化”的格局。

  “我刚来这里时,周围还是荒芜一片,没想到发展这么快。”山西省太原市传统漆器手工技艺非遗传承人、梅艺漆坊工作室主理人郭喜梅的非遗小院是一座村子边上的二层院子,栽种的漆树还不及人高,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走进工作室,桌子上摆放着漆艺茶台、茶杯,墙上挂满漆画,各种漆器作品琳琅满目、色彩艳丽。每逢节假日,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为此,郭喜梅专门在刘家堡村请了一名村民负责接待。

游客在梅艺漆坊工作室参观。新华网 王梦佳摄

  刘家堡村离太原市中心30多公里,为什么要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开工作室?“这里的环境和乡村活态文化深深吸引了我。第一次来这里参观,正赶上村里的市集,结束以后,地上很干净。夏天晚上,听到水渠里青蛙鸣叫,心一下就安静下来,创作就需要这样安静的环境。”郭喜梅说,“更不要说它现在所吸引的人流量,为我们推广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伴随着道路绿化、墙面亮化、水电管网升级等工程陆续完工,非遗一条街、美食一条街和古建一条街相继建成,刘家堡村的打开方式已不止一面。如今,这里聚集了太原剪纸、西华门舞狮、太原锣鼓等100项非遗民俗展馆及传统手工作坊、特色餐饮店、传统民宿等,成为“网红打卡地”,村民也在家门口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釉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志平的院子里的摆件。这里是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地之一。新华网 王梦佳摄

  村庄的焕新,最终体现在人的精神面貌和乡风民俗上。

  “曾经的脏乱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越变越美的环境,我们住着也开心。”“如今大伙儿心气顺,矛盾少,都愿意为村子发展出力。”“有游客来也热情招呼,大家的日子更有奔头了。”不少村民有感而发。

沿着刘家堡村的街道行走,一幅幅彩绘装点着村民院外墙、沿路建筑物、道路拐角处,原本斑驳的围墙化身为“会说话”的文化墙,讲述着村子的变化。新华网 王梦佳摄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非遗旅游村寨”“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从过去传统农业村蜕变为现代农业和乡村文旅多元发展的新农村,刘家堡村收获的关注越来越多,改善民生、涵养文明的实践也更精准、更有温度。

  近年来,刘家堡村连续举办“堡里有年味”春节系列活动,并利用“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先后举办非遗文化节、青年格斗赛、亲子音乐节、垂钓比赛、农民丰收节等文化活动。围绕“1+N”模式布局,刘家堡村改造升级文明实践站,同步打造了图书馆、活动广场、王琼故居、嘉年华基地等文化活动中心,设立服务大厅、志愿者服务站,将非遗院落连片打造成兼具理论宣讲、市民教育、文化活动、科普宣传、健身活动的特色文明实践点。此外,刘家堡村常态化组织星级文明户评选,选树文明新风典型人物;组织志愿者进院入户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传播文明新风尚。

小店区图书馆刘家堡分馆,这里也是当地的青少年活动基地。新华网 王梦佳摄

  刘家堡村的文明实践仅是山西深化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从强化组织到发展产业,从改善环境到滋养乡风……近年来,山西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推动移风易俗、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越来越多的乡村将文明乡风融入肌理,焕发出新气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