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山西很“忙”。
从《乘风破浪的姐姐》《湖南卫视中秋之夜》在长治燃情录制,到平遥古城墙下世界级的电影展光影交错,再到运城关公文化节四海宾朋共仰忠义……一股前所未有的“顶流”之风,正吹拂着三晋大地。
人们不禁要问:山西,这片沉淀了千年文明的土地,为何能频频吸引如此多元的文化盛宴?答案正书写在一场从“被动”到“主动”、从“底蕴”到“潮流”的变革之中。
顶流节目+文旅的“出圈”实验

湖南卫视中秋之夜首次走出湖南,便落地山西长治。依托漳泽湖打造360度环形水景舞台,以太行山为屏,结合无人机编队、AR等技术,呈现“太行明月”与“嫦娥广袖”的浪漫意境。
这不仅是自然风光的一次“颜值”展示,更是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国际钢琴大师马克西姆与国家级非遗上党八音会合奏《云宫迅音》,西方旋律与东方文化碰撞共鸣;周深漫步长治街巷,《漫漫》歌声融入非遗美食与市集烟火;《彩云追月》结合长子古书与上党梆子,将舞台主角交给当地群众;杨钰莹唱响《人说山西好风光》,熟悉的旋律唤起地域认同与文化自信。更有“街头天使”范潞霞等长治平凡奋斗者的故事被细腻讲述,为晚会注入了温暖而坚实的人文底色。

“我们坚持‘文旅融合、业态创新’,深入实施‘文旅+’战略。就像这次中秋晚会,我们不满足于让山水仅仅成为背景,而是让上党八音会、非遗、潞党参等文化符号真正成为舞台的主角,创造‘只有来到长治才能获得’的沉浸式体验。”长治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申秀琴表示,“这正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让‘太行之巅’‘神话之乡’从书本概念变为观众心中真切向往的关键。”
谈起与湖南卫视的合作,太行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李轶楠表示:“从浪姐团综《假期中的她们》到《中秋之夜》的深度联动,这场合作的核心不是简单‘办晚会’,而是以传媒带文旅,让山西文化真正出圈”。
全网传播总量超29亿,包含“长治”话题的热搜达64次,新媒体慢直播观看量突破4673万,《人民日报》等500家主流媒体点赞......中秋之夜交出的成绩单足够亮眼。
此番“湘聚太行”,是湖南卫视、芒果TV与太行文旅集团在长治的一次美丽邂逅。“湘聚”是为了更好地出发,“长治”方能“常来”。

古城里的“世界电影会客厅”
当古城墙的青砖映着电影海报的光影,当露天“站台”剧场的观众裹着秋装等待《新年快乐莫德先生》的开场,平遥国际电影展早已不是单纯的影片展映,而是一场扎根山西土壤的文化盛宴。
今年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以“汇合点”为主题,53部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影片在此亮相,30%的全球首映率、62.5%的亚洲首映率、100%的中国内地首映率,让这里成为影迷眼中“离好电影最近的地方”。

贾樟柯导演当初立志打造“中国戛纳”时,便给了平遥独特的“山西基因”:清华团队设计的电影宫特意朝西,为的是让傍晚的落日余晖洒在影迷聚会的广场;由废旧厂房改造的影厅里,复古工业风与古城的黛瓦飞檐相映成趣;露天“站台” 剧场复刻着老醯儿的露天电影记忆。
今年的平遥,山西元素更是随处可见:开幕式上,山西传媒学院学生演绎的《雩・祭》,将省级非遗“翼城浑身板”的铿锵舞姿与电影仪式感融合;9部带着山西印记的影片入围,从讲述山西抗日英雄的《续范亭将军》,到动画里藏着平遥双林寺、镇国寺影子的《浪浪山小妖怪》,本土叙事在国际影展舞台上格外亮眼。
影展上,88岁的釜山电影节创始人金东虎与贾樟柯对话“釜山往事”,更让平遥成为亚洲电影人“合力向上”的汇合点——就像古城墙上的砖,每一块都刻着历史,却也每一年都在迎接新的光影。

忠义精神的当代共鸣与全球回响
秋分时节,甘霖普降。在关公故里运城,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的启动,让这座古老城市再次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心灵归乡的坐标。
“关公身上的‘忠义仁勇礼智信’,是中华文化七种优秀品质的浓缩,儒释道三家认可他,晋商把他当保护神,海外华人把他当文化符号。”运城市文化旅游特约顾问方鉴教授一提起关公文化,就难掩激动。

今年以“弘扬关公文化 聚力文商融合”为主题的第36届运城关公文化节,早已不止于传统祭祀仪式的延续,更以三大“首次”创新、四大主题展演与全球关庙联动,让“忠义”从历史典籍里的文字,变成了可看、可感、可参与的文化盛宴——不仅增设“关公IP文创展”“全球关公庙联盟论坛”,吸引西藏、云南乃至新加坡的关公庙代表跨越山海赶来参会,更有首部关公题材国际传播纪录片《何以关公》面向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以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系统阐释“忠义仁勇”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
“以前说起关公,大家想到的是影视剧里的形象;现在我们通过沉浸式演出、文创产品,让‘忠义’变成可感知的体验。”方鉴教授说,这种“传统精神的当代转化”,不仅让关公故事更鲜活,更让关公文化节连续办了36届仍充满生命力,让运城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地标”。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