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三晋大地硕果盈枝。
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省今年举办的一系列丰收节活动,不仅是对当年农业发展成果的检阅,更是在“十四五”收官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节点上,对全省“三农”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举办各类联动城乡的庆丰收活动110余场,参与人数超130万人,丰收节真正办成了农民的节日、乡村的盛事。
一场与时代同频的丰收交响
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一次“三农”成果大检阅、文化大展示、力量大凝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活动组织层面创新采用“1+2+N”总体架构,形成了全域欢动的生动局面。
“1”核引领,点燃欢庆引擎。9月16日,阳泉市盂县秀水镇北关村成为全省瞩目的焦点——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主场活动在此启动。省委书记唐登杰作出批示,向全省广大农民和“三农”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充分肯定了全省“三农”战线在扛牢稳粮保供、实施“特”“优”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迈出的坚实步伐,并对未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山货大集”暨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展销,将阳泉乃至全省的“特”“优”农产品集中呈现,“硒是阳泉宝,随餐吃更好”的标语道出了阳泉的地域资源优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展示区,则直观展现了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蓬勃活力。
“2”翼齐飞,拓展欢庆维度。一方面,宣传惠农政策和展示发展成果系列活动浓墨重彩。“美丽庭院看乡村”“律动和美乡村舞出精彩生活”等活动,全方位讲述山西“三农”故事,让“十四五”期间的“三农”巨变得以生动呈现。另一方面,以农民为主体的系列活动精彩纷呈。汾阳贾家庄的农家美食汇,集“享美味、庆丰收、传文化、促发展”于一体;在朔州怀仁举办的全省农机操作手和无人植保机技能大赛,上演了现代农机的“速度与激情”;临汾古县的晋美乡村田园健康跑,则跑出了“体育+文旅+农业”的融合新节奏。
“N”点开花,共享丰收喜悦。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打造了百余场各具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庆祝活动。太原市推动庆丰收活动进社区、进商圈、进园区,晋源区长逾百米的展销区形成了城乡共庆、消费提振的联动格局。大同市左云县的主场活动,以“科技赋能+品牌增效+文旅融合”为底色,无人机编队“开仓入粮”的仪式极具科技范儿。晋中市和顺县的赛牛大会上,专家评委对一头头健硕肉牛的专业评定,将欢庆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运城市稷山县举办的第四届后稷论坛,在“后稷故里”探寻农耕文明的源流与未来。长治市武乡县则巧妙结合红色资源,开展主题晒秋活动,探索“交通+农业+文旅”融合新路……
这场由省委农办牵头,各级各部门同题共答、上下联动的丰收“盛宴”,注重简朴务实,真正办成了农民的喜事、农村的盛事。
一幅与幸福相拥的丰收画卷
今年的丰收节活动,体现的是产量、质量、技术和文化的全面丰收,是“美好生活”的具象化表达。
科技为笔,智慧农业描绘新“丰”光。在大同主场,代表着“好品种、好技术、好模式、好产品、好成果”的“五好”成果展示,从优质粮种到特色果蔬,从马身猪等地方种质资源到节水灌溉产品、秸秆综合利用成果,让人目不暇接,沉浸式感受到科技深耕带来的农业之变。平遥县的玉米品种现场观摩会,10个优良品种在田间“打擂”,为农民来年选种提供了最直观的“实践课堂”。无人机技能大赛、农机减损比武,则精准提升了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效率。科技,正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丰收的底色,因科技而更加亮丽。
文化为魂,农耕文明焕发新生机。原平书画非遗展、绛州鼓乐、万荣笑话等,各类非遗和民俗活动在丰收节舞台上大放异彩。它们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场景,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运城依托“后稷教稼”的深厚底蕴举办论坛,探寻农耕文明的现代化价值;长治沁县持续举办小米大会,弘扬“沁州黄”品牌文化。这些活动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产销对接,“特”“优”战略结出金果子。让丰收的果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是丰收节的重要使命。全省各地务实开展金秋消费季活动,“线上引流+线下体验”模式成为常态。大同的“好粮丰收大集”和进社区活动,让“大同好粮”品牌深入人心;超10亿元的订单为“临汾优选”搭起“出省桥”;晋城的名优农产品供销大集,吸引了省外多地供销社参与。各类直播助农活动如火如荼,共青团运城市委举办的青年电商主播大赛,为“运城味道”插上了飞出黄土地的翅膀;“我是晋品推荐官”活动报名火热。据不完全统计,各地举办50场以上促消费活动,带动农产品消费超2000万元,“晋字号”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正在稳步提升。
农民主体,美好生活映照新笑脸。无论是阳泉“村BA”赛场上挥洒汗水的农民运动员,还是左权县趣味运动会上欢声笑语的乡亲,抑或是各地书画展、歌会中展现才艺的民间达人,他们的笑脸是丰收节最动人的风景。清徐葡萄文化旅游季、寿阳农趣运动会、岢岚赛羊大会等,极大激发了农民群众的参与感和自豪感。活动下沉到村,使丰收节真正成为提升农民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的盛大节日,生动诠释了“享美好生活”的深层内涵。
一个与振兴同行的丰收起点
盛大的节日终会落幕,但丰收节所激发出的奋进力量、所搭建的交流平台、所凝聚的社会共识,必将持续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动能。
丰收节是“三农”成就的“展示窗”,坚定了发展信心。通过全省上下联动的庆祝活动,山西“三农”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得到了集中、立体、生动的展示。这不仅让广大农民看到了辛勤付出的回报,也让全社会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农业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丰收节是城乡融合的“连接桥”,汇聚了各方力量。今年丰收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城乡互动频繁。太原、大同等地的活动主动走进社区、商圈,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参与,促进了城乡消费和情感交流。这种互动,让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农村、投资农业、关爱农民,形成了城乡共庆、共促振兴的良好局面。
丰收节是长远发展的“加油站”,探索了振兴路径。丰收节期间,各类产业论坛、技术研讨、产销对接活动,更多的是对未来发展的谋划。粮食产业技术发展研讨会、蛋鸡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小米产销对接会等,都为相关产业把脉问诊、指明方向。各地探索的“农业+文旅”“农业+体育”“交通+农业”等融合新模式,也为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丰收节是政策服务的“直通车”,贴近了农民心坎。各地在庆丰收活动中嵌入的政策宣传、法律咨询、技术指导、健康义诊、惠农送岗等服务,将节日庆祝与为民办实事紧密结合,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需求,让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更加深入人心、温暖人心。
站在新的起点上,山西必将凝聚起更强劲的力量,在三晋大地的沃野上,奋力谱写“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更加绚丽的时代华章。
本报记者王秀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