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年不离不弃 谱写爱的赞歌

2014-06-17 07:21: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者:杨文婷

在永和县有这么一位令百姓都为之感动的人。24年前,丈夫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致残,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从那一天起,作为妻子的她便扛起了家庭的重担,除了每日每夜地照顾患病的丈夫外,还要侍奉年迈的公婆、抚养三个年幼的孩子。如今的她虽疾病缠身,但依然坚持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她就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张香莲。

1990年,丈夫在一起事故中突然昏迷,她抱着一丝微微的希望,辗转于全国各地寻医问药,然而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在一道道病危通知书之后,唯一能让这个执著的女人感到释怀的是:她丈夫的命在她的坚持中保住了,但她曾经像山一样依靠着的丈夫将成为一个没有思维、没有意识、处处需要照顾的“植物人”。在近4个多月筋疲力尽的抢救中,她一头乌黑的头发悄然变得花白,憔悴和落魄写满了她那张35岁年轻的脸。

男人是天。张香莲家的“天”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年迈的公婆常坐一旁望着可怜的儿子唉声叹气,暗自垂泪。在悲伤和绝望中,蓬头垢面、满脸泪痕的她,将3个年幼的孩子紧紧地抱在怀中,用胸口贴住孩子们的小脸,轻轻地说:“不要怕,还有妈妈在!”从那时开始,照顾丈夫、侍奉公婆、抚养孩子的重担都落到了她的肩上。丈夫是公婆的养子,老人膝下再无子女,原本指望着儿子能给他们养老送终,可难料儿子却出了这种事,两位老人的身体也相继垮了,如此境况之下,她义无反顾地挑起了侍奉公婆的重担,婆婆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和肺心病,天气一有变化,就喘不上气来。细心的她总结到规律后,提前备好药,婆婆一不舒服,赶紧倒杯水帮老人把药服下,倘若遇到情况严重的时候,她就熟练地从家里备用的医药急救盒中取出药品,给老人扎针输液,在医疗条件粗陋的那个时代,及时地吊瓶输液对于很多病人来说都近乎一种奢望。公公患有半身不遂,不能下地活动,她一日三餐,端茶送饭,悉心照料,从来没有向老人诉苦,更没在老人面前落泪,以一个女人特有的温柔与细致搀扶着两位老人度过了余生,不知不觉地恪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

与侍奉老人相比,照顾自己的丈夫则是最令她身心疲惫的事情,为了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丈夫,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岗位。健壮的丈夫病倒后如婴儿一样,需要喂水喂饭,需要清理大小便。护士出身的她做得格外细心周到。一晚上起来三四次,为丈夫喂水、换尿布。平日里为防止常年卧床的丈夫身体长疮,瘦弱的她想方设法地推起比自己重五六十斤的丈夫,清洗身子,全身按摩,每次这样的保健活动下来,瘦弱的她都累的满头大汗。有年除夕夜,家里的10床被子都被丈夫尿湿了,她只得全部搭在炉子边上烘烤。听着外面的鞭炮声,看着这炉边上给丈夫烘烤的被子,压抑了多年的眼泪再一次夺眶而出,当看到跑过来的孩子时,她赶紧用袖角拭干眼泪,嘴里不停地咕哝“烟呛了一下”。就这样日复一日,在肉体和精神上承受极大压力的情况下陪护在丈夫的身边。

后来丈夫还患上了严重的癫痫病,发作起来,眼睛上翻,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每次张香莲都一边哭喊着丈夫的小名一边给丈夫打强心针,做施救工作,不知多少次把丈夫从死神的手里给夺了回来。看着脸色逐渐好转的丈夫,张香莲都会瘫坐在地上,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掩衬着一丝欣慰的笑容。也难怪一位西安的专家来永和县出诊时,看过瘫痪的丈夫后,对她说:“要是没有你,你丈夫绝对活不到今天。”就在这样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支撑下,纵使积劳成疾依然陪护丈夫20余年,始终坚守着对夫妻感情的忠贞不渝。

现在3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在孩子们心目中,母亲这个词是无比高尚的。父亲躺下后,母亲成了这个家中的“整片天”,冷了母亲会给他们缝衣裳,饿了有母亲给他们蒸馒头,在外面受人欺负了,还有母亲站在他们身后讲公道。怎样独自把三个孩子拉扯成人?如今的她面对这样的问题只是一笑而过,没有什么值得炫耀,更没有什么值得同情,因为她要始终在孩子们心目中树立一个坚强的形象,不要让孩子们感到无助、感到恐慌。

就这样,24个寒来暑往,她一直守护着智力障碍、大小便失禁、一切都要操心的丈夫,用一双柔弱的臂膀支撑着属于她的“整片天”,用点点滴滴、平凡的事诠释着一个传统中国女性的真、善、美。

 

责任编辑:杨洋

上一篇: 家和万事兴

下一篇: 水墨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