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的回想

2014-08-08 08:51: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如今,扇子在城里已是“明日黄花”。

小时候,每到“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夏天,扇子在庄上几乎“人手一册”。三伏天,酷热难当,庄上人纷纷来到柳荫下,手执着扇子有节奏地摇,宛如群蝶翩翩起舞。顿时,阵阵清凉的、新鲜的风悠悠吹起,好似清泉石上流。刚才是一身燥热、汗流浃背,不用多久,渐渐地云消雾散,冰化雪消了。

扇子助人消暑纳凉,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夏天终日和人相依为伴,形影不离,帮助人度过一个又一个炎夏酷暑。

扇子是古人一大发明,历史悠久。从南齐萧子良的《净住子净行法门·诃诘四大门》文中得知,南北朝时就有风扇子。一般说,扇子可分两个品次:一是纨扇、羽毛扇、纸扇,其扇骨、扇柄有象牙的、檀香木的、湘妃竹的,这类扇子“雅”。二是蒲扇、芭蕉扇、风扇,这类扇子“俗”。但它们各显风采,可谓“雅俗共赏”。至于家乡的麦秸扇,虽俗又土,但朴实无华,落落大方,一副“憨态”,其纳凉功效,毫不逊色于纨扇、羽毛扇,堂而皇之跻身于“扇氏家谱”。

记得小时候,庄上贫穷,炎夏用的是清一色的麦秸扇,我家也不例外。母亲每到春末夏初,便把禾场上的小麦秸,经过一番认真选择,捋扎成一把把,脱净小麦秸上的谷粒,捆好带回家,剪去两端,留下其中间部分,用温水均匀喷润一次,晾个皮皮干,便开始制扇了。母亲心灵手巧、工艺精湛,制成的扇子不但美观大方,而且好用,受到了庄上人夸赞。扇子制成后,家人人手一把,有时还可以送邻居。我年纪小,母亲特地为我制作一把小巧玲珑的麦秸扇。我乐得合不上嘴,拿着扇子跑遍村庄,像是少女炫耀自己的美丽衣衫。每到夜晚纳凉时,我便坐在母亲身旁,手摇麦秸扇,听她讲一则则有关扇子的美丽趣闻,直到月上阑干才回家睡觉。

如今,莫说家乡的麦秸扇“名落孙山”,就是纨扇、羽毛扇、吊扇也准备举行“告别仪式”。各种类型的空调在“昂首阔步”走进机关、团体的同时,也纷纷走向了寻常百姓家。三伏天,门窗紧闭,人们开着空调闲情逸致地坐在椅子上、沙发上,享受着清凉,消暑纳凉,优哉乐也。扇子依依向人们惜别,渐渐地远离而去了。

然而,扇子和人们结成了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一种依恋。这种情结深深铭记在人们心中。 王涛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立秋

下一篇: 夏日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