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斌
在基层,我一直寻找社会最真实面貌中的中国梦。梦,是在目光坎坷的土路上逡巡的一刹那生发出的一种渴望,是当眼神与衣衫朴旧的村民碰撞时的一声感慨,是当听到一群农村娃娃嬉笑着飞奔的一阵悸动。
乡村里的梦,是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惦念着的梦,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发出的绿芽,那样朴实,又那样感人。
老大爷拄着拐杖站在村口,他说,他希望村边的公路能修平。这条路由于车辆长时间碾压,路面坑坑洼洼,每每人行至此,便变得“尘满面鬓如霜”。拉沙石的大拖车在坎坷当中缓慢地来来往往挪移着,骑电动车的行人左拐右躲地绕过裸露出的大坑。老大爷说,等路修好了,儿子便不用再绕一个大圈去上班,这就是他的心愿。
梦或许是一个飘渺的词,但在村民口中,却是那么有质感,让人心中有沉甸甸的踏实,让我们想踮起脚亲手碰触。而正是这些琐碎的,貌似不够宏伟的梦,才真正能够构建出一片梦想的大楼,伟岸辉煌的中国梦。
田间耕种的老伯说,他希望大棚里种的西红柿能够卖个好价钱,把房子翻盖了给儿子娶媳妇。开拖拉机的小伙子说,他希望多拉几车砖,给孩子攒钱读个好一点的幼儿园。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说,她一直盼着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能常回家看看。一个背着粉色书包的小姑娘说,她想亲手摸一摸、弹一下钢琴,哪怕短短几分钟。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都在努力地不断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现实需求。这些需要的满足与否,决定着他们的幸福程度。这五个方面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精神态度两方面。实现中国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努力让大多数人不断从一个层次走向另一层次,通过 推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而让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共享于祖国大地,惠及每一个辛苦劳作的百姓。
基层人民的梦,就像是一块块泥坯。他们要经过各种自身的努力,经受各种考验,依托各种国家的帮扶与关怀才能真正变成坚硬的砖石。而这砖石,正是构塑中国梦的建筑材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不放弃任何一个小小的想法,不吝惜一丝小小的改变,不忽视一点小小的诉求,努力让这些泥坯都转化为砖石,才能够有希望看到一座叫做“中国梦”的高塔直插云霄。
你幸福吗?中国梦经过几百年的沧桑洗礼,从“自强”、“求富”已然上升为对幸福感的追求。从中国心到中国梦,每一步都是国家自信、文化自觉的标识,凸显出怀有雄心壮志的上进之风。
在基层工作的我,每天早上都会听到含着笑意的吆喝声“豆腐”,那里有一种对生活美好向往与无限憧憬;听到晚上村里响起扭秧歌的阵阵旋律,那是氤氲在空气中的丝丝香甜;看到基层建设年活动中驻村的帮扶组到处走访调研,研究如何解决村民的困难;看到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将热情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尽己所能为建设新农村铆足气力。每一幅画面都是在诠释,长在基层的中国梦。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愈接近苍穹的梦,它的实现愈需要接地气。长在基层的梦如同垒土,点滴汇聚便可成为九层之台的坚实底基,实现祖祖辈辈续心已久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