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苏胜勇先生十多年了。那时候他还是一位从事交通建设领导工作的业余作家,在圆满完成繁重的本职工作之余,潜心于历史小说创作,写出了《从太行到延安》和《辛亥遗事》两部长篇小说,总共近百万字,并且有不少写作计划。这些年来,我们有许多文学方面的交往,自然也就一直关注着他的创作;而他也一直坚持不懈,尤其是退居二线前后,更把文学创作当做主要工作,连续写出了长篇小说《日月》《烽火英雄》《秋月》《京都一处》;同时,还写报告文学,出版了二十多万字的《隰州咏唱》。最近,他又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隰州梨人》,即将付梓,与读者见面。
每每阅读苏胜勇的作品,我就会想,对于一位业余作家来说,他能有如此的文学写作激情,有明显的成绩,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分析原因,主要是苏胜勇对文学创作具有一种执著的进取精神。众所周知,眼下的文学创作,已经没有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辉煌,靠文学作品得名获利,特别不容易;业余作家能够坚持不懈地写作,靠的是强烈的信念、坚定的毅力和不求名利的心态。
可以说,苏胜勇用自己的实际作为,证明了他就是这类作家。
这部《隰州梨人》,是苏胜勇关于隰县的第二部作品。从常理上说,一位作家,在不长的时间段里,给同一个地方写两部长篇作品,其中的道理,一定是这位作家对那个地方有很深的感情;同时,那个地方也值得再写。我从作品里能够感受到苏胜勇与隰县的深厚感情。事实上,我自己对于写隰县的作品,也是很有特殊感情的。2010年,省委调整省直机关对口扶贫点,我供职的省作家协会确定为隰县午城镇桑梓村。这几年中,几次专程到扶贫点驻村体验生活,解决问题,列席全县的扶贫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并且参加了县里举办的作家作品研讨会和新书首发式,为全县文学爱好者办写作知识讲座,通过这些形式各异的活动,和隰县的干部群众有了广泛的接触,把隰县当成了第二故乡。所以,我完全能够感受到苏胜勇写隰县的深厚感情。
隰县是一个典型的老山区贫困县。资源缺少,土地贫瘠,气候一般,主要产业是农业和林果业。改革开放几十年,让大多数人越过了温饱线,但离小康生活还有距离。因此,如何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县委、县政府近年来思考的一个大问题。他们针对本县生态环境脆弱,一般性粮食产量较低的状况,以科技先行,学习外地经验,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发展梨果生态业、培育种类大棚,创办相关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出一条财政增税、农民增收、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互促进的新路子,为贫困地区农村改变面貌,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实例。以我们省作协的扶贫点午城镇桑梓村为例,前些年人均年收入一两千元,贫困户比比皆是;这几年,村民们大力开发大棚种植产业,收入翻了几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桑梓村的变化,其实就是整个隰县农村变化的缩影。而创造这些变化,是隰县的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广大群众共同作贡献实现的。《隰州梨人》中所写的8位与梨果业相关的人物,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苏胜勇是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深入到隰县的,他精心选择对象,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采访;特别是对王登华、郭黄萍、王哲士、王淳峰、马世晓、李元生、张天生、闫云海的思想观念、工作特点、个人身世、家庭情况,尤其是他们对隰县发展梨果业的特殊贡献,都了解得十分透彻。在占有大量鲜活素材的基础上,作了认真梳理,全面分析,准确定位,突出重点,呈现出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隰州梨人》。
我认为,《隰州梨人》主题立意新鲜,材料占有丰富,对重点写的王登华等8个人物的特点把握得准确,描写得栩栩如生,可亲可敬。在驾驭题材、谋篇布局、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比较到位,因而,读起来感觉到亲切、生动,深受启发。
应当说,这是我省作家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及时反映县级变革轨迹,真切表现基层干部工作状态的成果。
《隰州梨人》创作成功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我想,其意义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第一,作者苏胜勇是以一种真诚并且认真负责的态度写作的。从作品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他是真诚地采访所写人物,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相对于可以虚构、可以想象的小说创作,写真人真事的报告文学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都比较复杂,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必然会触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弄不好要引起预想不到的麻烦;同时,前期采访比较辛苦,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和时间走访相关的人员,寻找相关的资料。苏胜勇十分清楚这些困难,但他选择了这个题材,就要认真完成。他多次到隰县广泛深入地接触了王登华等8位采访对象,并且走访了相关单位各个岗位、各个身份的人们,这样,他就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素材,能够把自己的情感与思考都注入到了创作中。
第二,《隰州梨人》所描写的王登华等8位梨人,是与隰县梨果业相关的不同身份、不同岗位的人物,包括领导干部、技术人员、普通梨农等等,都是真实可信的。由于苏胜勇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比较全面,同时也有驾驭和梳理材料的能力,并且有多年写作的经验,作品中描写的8位不同身份人物,都是敢想敢干,有创新精神的代表,他们努力克服困难,为了尽快发展隰县的梨果业,让乡亲们走上富裕道路,呕心沥血,都能宽容大度,很好地处理工作、家庭之间的矛盾与问题,都以真实性、生动性让读者产生共鸣,让人们感觉就像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第三,《隰州梨人》虽然是书写王登华等8位敢想敢干、艰苦创业、靠辛勤劳动促进了隰县梨果业快速发展的事实;然而,却不回避社会矛盾,敢于揭示现实问题,从而展示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性与深刻性,表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与鲜活性。作品的核心之一,就是在探讨解决个人致富与带领群众致富这样一个矛盾,也就是通过写王登华等人物,把解决个人的利益和多数人的利益的矛盾,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最终目的是达到双赢。通过这个过程,体现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政治素质、经济素质和人文情怀,有一种榜样的力量。
本书的“前言”中,苏胜勇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在引进、培育、栽植、管理、推广、宣传、推销玉露香梨的全过程中,隰县涌现出一批热心发展隰县梨果,尤其是玉露香梨的有志有识之士和有功之臣,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在发展玉露香梨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突出的代表人物,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这些“有志有识之士和有功之臣”,通过苏胜勇的描写,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具有了深刻的启示意义。隰县人民不会记忆他们,广大读者也不会记忆他们。 (作者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杨占平)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