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嫂之间要和乐,小姑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员。有位女子叫邹瑛,对自己的嫂嫂非常的照顾。邹瑛是后母生的女儿,她的母亲对自己的嫂嫂不是很好,所以常常会骂嫂嫂,邹瑛遇到这个情况都会去帮助嫂嫂。比方嫂嫂做错事,她会跑去跟母亲讲:母亲,这个事是我做的,帮她扛下来。嫂嫂的工作太辛苦了,她会过去跟嫂嫂分担一起做。有时候嫂嫂做错了事被母亲看到了,母亲在责罚她,她会跑过去挡棍子。她母亲很生气:你给我让开。她对着母亲讲:母亲,你希望你的女儿嫁出去也被她的婆婆这么打吗?她这么一说,母亲的气也消得差不多了。她对嫂嫂的这一分至诚友爱的心,嫂嫂很感动,所以她有一次生病,她的嫂嫂还发愿吃长素,希望她的病好。
结果她后来(这么有贤德)就嫁了一个好人家,生了个孩子,抱回家里来。这大嫂很高兴,赶快把这个孩子接过来,也很疼爱他,抱到自己的房间里面去。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在襁褓当中的孩子不小心掉到火坑里面去了,所以这个孩子就去世了。她的母亲很生气,要把她的大嫂往死里打,她马上就过去跟母亲讲:母亲,是我自己把孩子抱到大嫂的房间,大嫂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她的大嫂吃不下饭,很难受,她接着跟大嫂讲:大嫂,我昨天梦到我的孩子今天会去世,所以你不要太担心,这是他的命。你看她还是希望她的大嫂不要难过。大嫂吃不下饭,她对着她说:你如果不吃,那我也不吃了。大嫂才勉为其难吃下去。你看邹瑛忍住丧子之痛,还为自己的大嫂着想。后来她生了五个儿子,四个考上了进士,后代非常的兴旺。所以我们对所有亲人的真情真爱,都在替我们还有我们的后代,积累更厚的福田。
孝悌为传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家里面能够和和气气的,这个家道才能够兴盛。在古代唐朝的时候,有户人家张公艺先生,他是九代同堂,皇帝唐高宗到他们家去请教,你们家这么多人口,居然能够那么和乐,问他有什么学问。张公艺递给了皇帝一张纸,皇帝一看,写了一百个字,都是同一个字“忍”。这一百个忍字给我们什么提醒、启发?遇到不能忍的事要忍,忍不下去了怎么办?再忍,实在没办法了?还忍。所以只要能忍,能忍则和、能忍则安。
而忍当中最重要的是言语。所以师长有段对言语的教诲给我们非常大的启示,师长说到: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抱怨带来记恨,宽容乃是智慧。我们一个言语的态度形成的家庭状况天壤之别,宽容了,这个家和了;抱怨了,每个人心中都有怨。我们在读这段话要观照自己,我们是抱怨多还是宽容多?我们是讽刺的话多还是尊重的话多?我们是伤害的话多还是关怀的话多?我们是商量的话多还是命令的话多?我们是批评的话多还是鼓励的话多?这个心态的差异所延伸出来的命运、家风差异很大。 蔡礼旭 主讲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