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仅在“村小”念过三年书,没有上过“完校”。但是父亲非常爱看书学习。
打我记事起,父亲常常是边吃饭边读书看报。每逢阴雨天气,不能下地干活,他就去村里串门,常常借书回来,看完及时归还,从不拖延,因此村民都乐意借书与他。有时一些包裹东西的废旧报纸,哪怕是一些残片,父亲也如获珍宝似的慢慢地把它抚平仔仔细细地看完。小时候,每天睡觉前父亲就会给我讲朱洪武的故事、韩信的故事、李世民的故事,还有四大名著片段。我津津有味地听着,常常想父亲就是一部幽默风趣的故事宝典,更是一座诚信善良的人生宝藏。
父亲十三四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奶奶也改嫁了,家里一贫如洗,他就借一些医学类书籍学习。土地包产到户以后,父亲下决心买了几本非常好的医学书,对《濒湖脉学》《汤头歌》等,背得滚瓜烂熟。父亲的脉底不错,把脉断病在方圆十里八乡颇有些名气,隔三差五总有亲戚邻里赶来求医问药,还治好了几例不孕症。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他抄过两本书,一本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实话篇》,其中有些句子我还记忆犹新,如“山中林木有高低,十指展开不一般”“交友需胜己,似我者不如无”“喝凉水使官钱,终究是害”等。另一本是医学书,是父亲从外地来村里干活的人那里淘到的。他每天干完活就去抄书,常常是夜里点一盏煤油灯,在昏黄的灯光下伏案抄写,坚持一个多月才抄完。父亲还说等把我们姊妹三个都供的上了大学功成名就,他还要把自己的经验编写成书,遗憾的是他的夙愿永远都无法实现了。
父亲不但爱看书,还十分爱惜书。对于一些破损的书,总要用面烧一些糨糊把它粘贴好,然后压在一个重物下压几天,压平整了才取出来。若是买了新书,父亲就像小学生发了新书一样认认真真地包一个书皮,然后郑重地写上书名和自己的名字。
父亲爱看,爱写,还爱画。每年腊月底,总有村民拿着红纸让他写对联,搭上工夫,贴上墨汁,他也乐此不疲。父亲绘画的手艺也不错。我家的中堂上每年都悬挂的是父亲画的《春夏秋冬》四条屏,再配上他自己写的两幅对联。村里人看后都赞不绝口,还有朋友索要过年时作为年画悬挂在家中。每年正月十五村民闹红火游行照明用的灯笼也出自父亲之手,用铁丝、高粱秆等扎出五角星、鱼、蝴蝶等各种各样的造型,然后糊上麻纸,再在麻纸上面画出山河草木、花鸟虫鱼等图案,在旁边写上“普天同庆”“春满人间”“五谷丰登”等祝贺幸福的语句。
父亲常常教育我好好读书学习。上小学时,父亲教育我“少小读书不用心,不知书内有黄金。早知书内有黄金,高点明灯下苦心。”“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上初中时,父亲告诉我要珍惜时间,争分夺秒。每年过年都要把“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书写贴在墙上激励我。我上了高中和大学后,父亲常写信告诫我做事要有恒心,做人要讲诚信:“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父亲还给我买了许多书。每到寒暑假期,父亲都不让我下地干活,放牛也不要求拾柴割草,只要求带上书读书学习。为了我能顺利上大学,五黄六月,父亲放下自己地里的麦子不收,先替他人收麦,甚至不惜徒步百八十里地送去自己起早贪黑赚来的一点血汗钱。
父亲读了许多书,懂得孝敬老人、爱护子女、和睦邻里;懂得诚实守信、为人善良、勤劳节俭。唯独不懂得关心自己、爱惜自己,事实上也难以做到关心自己、爱惜自己。为了生活、为了赚钱他拼命地干活,除了农活,还在铁矿窝子里往外担矿石、装矿车,经年累月地这样干,却吃喝不好,干活回来饿了就吃开水泡馍。还有一些纷繁世俗之事,父亲怎么也想不通,总是装在心里,难以释怀,难以放下。比如,因计划生育,队里拉走了家中最值钱的两件祖传家具,两节衣柜和一个双门被子柜。本想先拉去随后再赎回来,谁料想刚拉到队里就被他最能说得来,且曾受赠中堂四条屏的人买去了。要知道中堂四条屏是父亲数九寒天在寒窑里画了一个多月,而且分文未取。更为甚者是那年冬天,祖坟里的四棵碗口粗的柏树被人给偷走了。父亲想不通,久而久之,暗气郁结,不久就病倒了。虽多方医治,终无效果。父亲急匆匆走过了58个春秋,弃下母亲和我们姊妹几个依依不舍地走了。
父亲去世12年了,但刻印在我心中的痛却怎么也抹不去……曾几次动笔想写点关于父亲的文字,但都未能如愿。只因我年轻时不听父亲的话,学习不够刻苦用功,以至于今天才疏学浅、文笔拙劣,难以表情达意。 许昱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乡村喜事
下一篇: 阳光下灿烂 风雨中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