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路

2014-12-13 09:59: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这一条小路,细细的,长长的,弯弯的。它一头连着我家的矮房,一头连着路尽头的庄稼地,仿佛一只颤颤悠悠的扁担,挑起了农家的日子。

这条路原本坑坑洼洼,“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被人们的脚印反复碾过后,平坦了许多。

并且,总有一些脚印落在别人的脚印之外,踏到了不属于路的领地,路得以越走越宽。走宽了的路,看上去还是细细的,弯弯的。

小时候,我不知多少次光着脚跑在小路上,与路肌肤相亲,触摸它凉凉的血脉。小路,熟悉得就像母亲眼角的细纹,我可以轻易的解读出其中的哀喜。小路上的沟坎起伏、路旁的小树野草,甚至一个小石子,我都那么熟悉。来来回回,反反复复,起点终点,有什么会像走一条路这样重复?恐怕只有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长的路,如同长长的岁月。

熹微的晨光中、火热的太阳下、月色初上时,父亲推着手推车,车上放着收割的麦子,或者杂草、农具等等。手推车发出“吱拗吱拗”的声音,碾在路上,仿佛沉沉的叹息声。有时候,车上载的东西太多,父亲高大的身躯弯成一张弓,用力拉着车子朝前奔。我跟在车后,小跑着,捡拾着车上掉下来的麦穗、豆棵。我数着父亲的汗水一路走来。乡路上,每一寸土地都有汗水的味道。

那年,我家买了村里第一台拖拉机。拖拉机很是得意地在土路上跑了一阵。可是,遇上雨天,乡路泥泞得寸步难行。拖拉机试探地去征服它,很快,它陷在淤泥里,“突突突”,仿佛一头气急败坏的兽,怎么都出不来了。再看那条路,土黄着脸,无能为力的沮丧着。路老了,老得心有余力不 足了。

不久,乡人们运来了石子、水泥,要在这条路上铺水泥路。乡亲们干得热火朝天,带着与旧事物诀别的信心。

一条崭新的水泥路铺成了,平坦硬实,再也不怕雨天泥泞了。就这样,人们用埋葬的形式,让一条弯弯曲曲、坎坷不平的路永远消失了。连同那些土路上的沧桑岁月,也一同埋葬在记忆的底层。

多年后的一天,我走在城市的街上,遇到同村的霞,她一脸兴奋地对我说:“咱村通公交车了,从家门口过,真方便……”我来不及听她细说,收拾东西急急奔回老家。

公交车在加宽的乡路上行驶,颇有些悠然自得。我望着车窗外熟悉的风景,感到非常亲切。宽阔的乡路上人来车往,热闹而有秩序。乡亲们开着拖拉机,三轮车,还有拉货的汽车,在乡路上来来回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回到家,母亲张罗了一桌好菜。她说:“修了公路,去城里方便多了。瞧这些菜,好多都是从城里买来的!”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聊天,其乐融融。

回城的时候,母亲站在老屋的门口,一直在目送我消失在乡路的尽头。公交车奔驰在乡路上,我的眼前一片光明……

作者:马亚伟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母亲的坚持

下一篇: 不曾褪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