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翼城南常村。“南”“常”二字,就优雅,高尚。南尚,尚南,向着太阳,向着光芒,向着胜利,向着前方。南常无北门,就包含古代大学问。不仅南常,翼城盆地许多村庄无北门,院落庭院多无北门,有气候原因,也有文化因素。“败”,翼城话念“北”,走“背”字,悖谬,背谬,背反,背叛。所以,北,意味失败。
古代称战败为“败北”。“北”是“背”的古文。当然,弃甲曳兵,败北,就是向北跑。所以,一出城门就往北走,似乎就不吉利,似乎一出门就败北。由于“北”“背”通“败”,所以南常无北门,不走北门,不走背字,不甘失败。
“北”的本义是“背”或“相背”。甲骨文中,“北”字即为两个人背向而坐。《说文解字》:“北,乖也,二人向背。”古时打了败仗向后逃跑总是以背对敌,所以“北”就增加了“失败”这一义项。由此,“北”引申为人体与胸相对的背部。北既为背,背叛,背信弃义,背师卖友,“败北”就可以理解了。胜方朝着败军背后衔尾穷追,就是“追亡逐北”,逐其背也。孙武《孙子兵法》:“佯北勿从。”“北”即“败”、“败逃”。
贾谊《过秦论》:“追亡逐北”,意思是“追杀败逃的敌军”。唐人李邕《陇关游奕使任令则碑》云:“胡虏久摧,战辄北。”“败北”遂成为常用词。《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自古中国就是北胜南,南下者故也。
汉语四个方位,东西南北,或东南西北,北居于最后,南居于北前。古代把面南视为至尊,北象征失败、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当上皇帝称“面南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叫“败北”、“北面称臣”。建房坐北朝南,面南称帝,向着太阳,也是南常村建村理念。不仅南常无北门,亦且北方村落院落皆无北门。连天下衙门也朝南开。光明正大也。向阳人家春常在嘛。诗经:“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殷殷,忧伤。窭,ju:贫寒。已焉哉,算了吧。缓步走出城北门,忧心忡忡压心头。生活困窘又贫寒,没人知道我艰难。算了吧!后来,南常人就不走北门了。
南常村无北门,也意味着军事不设防。成语“北门锁钥”原指北城门上的锁和钥匙,后借指北部的边防要地和重镇,也比喻负责守卫重任。《宋史·寇准传》:“主上以朝廷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北门之管,也指军事要地。《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爱好和平的南常人,耕读积善,诗书传家,不设北门,不设防,不备战,不动武,不粗鲁。
作者:安希孟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