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在北方,有句俗语叫“冬至饺子腊八粥”,据老人们讲,冬至吃了饺子就不会在寒冷的冬季里冻坏耳朵。
在河南老家,相传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有一年入冬后天寒地冻,他看着白河两岸的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其中不少人的耳朵都生了冻疮,张仲景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施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还有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祛寒娇耳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了今天,现在,河南地区及全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冬至吃饺子”的说法,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所以一到冬至,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围坐在圆桌旁,和面的和面、擀皮儿的擀皮儿、剁肉的剁肉、煮水的煮水,一派合家欢乐的景象,也难怪人家说“冬至大过年”呢!如今,饺子的馅料不再以羊肉和药材为主,而是有着独特的寓意:最常见的是韭菜馅,预示着“久财”之意;白菜肉馅即“百财”之意;香菇最有养生功效,将其包进饺子馅里寓意着“鼓财”之意,因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饱鼓之意,谓之鼓财;最近又兴起酸菜馅,据说有“算财”之意;而芹菜馅则为“勤财”的意思,勤即经常,财源滚滚而来源源不断,谓之勤财。
如果说饺子馅料的变化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话,那饺子的吃法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最高享受。煮、煎、蒸是最常见的吃法,煮着吃原汁原味,什么调料都不要蘸,吃完后再喝些面汤,原汤化原食,养生,对身体有好处;蒸着吃营养十足,可以弄个小碟子,就着醋、辣椒油、大蒜蘸着吃;炸着吃鲜香无比,颜色金黄,令人食欲大增,无论哪种吃法都可以让人大快朵颐。
冬至到,饺子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既是对古老习俗的沿袭,又是对生活的无限感恩!
作者:孙娟华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