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水泊梁山,每逢腊月都要蒸花糕,做法颇为讲究,称为打花糕。俗话说:“打花糕,过大年。”花糕是用白面和红枣做的,一层一层的,精巧别致,摞起来就像盛开的莲花。花糕(高)的寓意很深刻,象征年年攀高,岁岁光景越好。
母亲是做花糕的巧手,腊月廿八前后,母亲就忙着开始打花糕了。她先把用酵头和的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然后,她挑选个头差不多大的红枣,洗净放在锅里用开水泡涨。面发好后,柔至硬度适中。先用一块面团儿用擀面杖压成合适大小的面片,做一个圆底儿。再取一小块面,搓成手指粗细的长条。用筷子在中间压出一条线。把面条抻长,卷上一颗红枣,就是一个花糕鼻。把花糕鼻一个一个地摆在圆底外围,中间用大量红枣来填平。做上面的部分跟下面是一样的方法,只不过做小了一圈儿。如此一层层地做上去,一般做两三层即可。最后,母亲用面做成一大花朵,中间加上红枣,放在花糕的顶部。
这样一个花糕就一下子变得活泼有灵气了,煞是好看。整个过程,我一直不离她左右,如痴如醉地看着她粗糙的大手在面团间灵活地滑动,好像在制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开始蒸花糕了。父亲早已往大锅里加了水,炉膛里把柴火填满些,烧得旺旺的。母亲先把花糕打在盖帘上,再把花糕从盖帘上滑到锅里蒸筚上,再用猛火,一直到蒸熟,中间不揭锅盖。为防止把蒸熟的花糕移到锅外时粘底,有时还在放进生花糕时往蒸布上抹上一层油。
新出锅的枣花糕,精亮细白中点缀着颗颗诱人的红枣,香气溢满人的每个毛孔,让人垂涎欲滴。不过,这时候母亲是绝不允许我们先吃的。
除夕晚上,母亲才把花糕拿出来,放在案板上。看着如此漂亮的花糕,母亲都不舍得切开。
她拿着刀,在花糕上空比划着,不知道该从哪里下刀,才能把它一分为二。大年初一早上,母亲把切好的花糕蒸好,一人一块。大家一边品尝着母亲做的花糕,一边说着祝福的话,屋子里充满着欢声笑语。
在我们这儿有一个习俗,女儿新婚,第一年春节回门省亲,娘家一定要打一个大大的花糕表示祝福和希望。花糕到了婆家还要接受一番评价,大小和花型都有讲究。为了使女儿脸上有光,让婆家人高兴,一般人家都请手巧的有经验的人来打这个花糕,花糕越大越漂亮越受赞美。
如今,虽然年味过的越来越淡,母亲的年纪也越来越大,她还是坚持年年要蒸几个花糕,他们自己留一个,再给我们兄妹三人每家一个。她希望我们的生活红红火火,高高兴兴一年比一年高。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睡梦里,我好像又回到老家的灶台边,看到父母做花糕的忙碌身影,又闻到花糕的芳香,醒来,那香甜的味道好像还在嘴里弥漫开来……我知道,回家的路该启程了。
作者:汤秀云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