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变迁

2015-02-26 08:14: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我今年50有余,对于年的记忆几近50年,可谓感慨良多。

六七十年代特别盼过年,只有过年才可以吃上饺子甚至是纯白面饺子,或者说,吃了饺子才算过年,肉是难得的佳肴,豆腐是埋在萝卜、白菜里最香的蔬菜;过年还可以穿面新里新棉花新的三新棉袄,穿新棉裤,穿新毛线袜子、新灯芯绒棉鞋。正月初一一睁眼,就能从枕头底下摸到属于自己的压岁钱,一毛、两毛、五毛,最多一块,新崭崭,能割人手。也只有过年时,女孩子才能像男孩一样疯玩疯跑,肆无忌惮地放炮而不被妈妈指责。孩子们成群结队地串门子给村里的长辈拜年,显摆自己的新衣服,也讨一些糖果和压岁钱。有时会围观新媳妇,眼红人家的新衣服,新媳妇会接受一家一户的约请,算是履行融入婆家的仪式。人们兴高采烈地去大村子里看戏、赶庙会,幸运的话,还能看上样板戏或革命电影。城里的小孩可以借过年收集到各式各样漂亮的水果糖纸、烟盒、小心翼翼地夹在书里,等待时机给小伙伴炫耀。

八十年代初,餐桌不再单调,除了饺子,各家多少总能有几样菜,凉的热的总能盘盘碟碟摆几个,除了餐桌上的菜品增多,一些人家还有了零食,比如,除了瓜子,还能见到花生、奶糖,诸如肉、鸡蛋、豆腐不再凭票供应,市场大为丰富。晚上8点,全国人民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晚会,群情振奋,可谓盛况空前,正是通过春晚,我们认识了张明敏、汪明荃、费翔、潘安邦等港台明星,感触到新的舞台表演形式和围着红围巾唱《我的中国心》的潇洒,接受了独特的唱腔、知道了粤语、懂得了《故乡的云》的怀旧情怀,知道了外婆的澎湖湾。那时还没有彩电,黑白电视也没有完全普及,于是,十几甚至二十几个人围坐在一台9寸、12寸的黑白电视前一起看电视也就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收看春晚成了大家必享的精神大餐,其重要程度超过了吃饺子。服装式样也有所变化,一改70年代的蓝灰黑,男士开始着西装,戴领带,城里人的棉袄罩衫花色增多,颜色渐趋艳丽,讲究的人还会从棉袄领子上翻出一个与罩衫对比度很大的假领子来装饰,人们逐渐产生品牌意识,八达岭皮鞋、长城风衣成为城市女孩的追逐。即使是农村,也有很多的女人退下粗布穿洋布,不穿手工布鞋买人造革皮鞋或白边黑懒汉鞋、一根带黑布鞋。正月十五,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会一群一伙儿地上街,看踩高跷、扭秧歌、敲锣鼓、耍龙灯,夜晚还能看到动人的焰火。

90年代彩电普及并向大屏幕发展,18寸、21寸、25寸,甚至29寸,有的还不止一台彩电,人们在家就能享受家庭影院,渐渐疏离了电影院,看光碟唱卡拉ok成了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与此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普遍提高,多数家庭都会从农贸市场买回半个月的蔬菜,鸡鸭鱼肉、生猛海鲜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热衷于在春节期间与亲朋好友聚餐。随着电话的迅猛发展,电话拜年成了时尚。

21世纪,经济大发展,市场更加丰富。橙子、香蕉、柚子、火龙果、芒果这些南方水果随处可见,买些进口水果也不稀奇。40多寸的高清电视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的新宠,几十个上百个频道全天播放,手机渐渐变成城乡居民的生活必需品,短信拜年替代了电话拜年,通讯公司一晚上的短信收入可以达数亿之多。电脑日益普及,春晚不再是除夕最好的年夜饭,有些年轻人选择泡网吧休闲、通宵K歌或去影院看贺岁片。

日子好了,食品越来越精致,人们的味蕾反而越来越迟钝。忙年的现象不见了,人们有的在超市买速冻饺子回家煮,有的干脆把宴嫂请到自家厨房,还有的把年夜饭订在酒店。大小超市、大街小巷摆满馒头、酥肉、丸子、麻叶,高级糖果更是随处可见。压岁钱的数量越来越多,孩子们一年的零花钱和买文具钱都有了。短信、微信拜年取代了电话拜年,一个键可以发给朋友圈的无数人。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人们瞬间就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家人、朋友的信息:他们正在享受的美食、正在游览的美景,有图有声音,生动逼真,先进的通讯技术,给人们创造了沟通的条件,实现了天涯咫尺的愿望。人们可以选择各种方式过年,据大数据统计,羊年选择出游的人突破2亿人次。

年,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过年回家,是每个中国人的期盼。过年的改变就在我们身边,从中折射出来的社会进步的音符需要我们细细聆听。听到了、体会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就会油然而生。    秦梦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