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是储藏在脑海中的底片,稍一触及,就会翻新出清晰的记忆。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我不由自主就会想起小时候母亲编制的花灯笼……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对花灯最早的记忆,就是母亲编制的花灯笼。每年的正月十三、十四时,母亲总要亲手为我和妹妹各做一个大花灯。时过境迁,我依然记得那些灯笼的“主体结构”和“制作流程”。母亲先用几根细细的竹条编制一个椭圆形的框架,再用一块硬纸板和一段细铁丝做成一个能提起来的灯托,在上面放上半根蜡烛,就构成了灯笼的雏形。为了达到最好的透光效果,灯笼的外围往往是薄薄的白纸。然后,母亲再剪几个喜字贴在灯笼的外面,只要点亮蜡烛,就是一个通透、喜庆的花灯笼了。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在我的印象里,最快乐的元宵之夜,莫过于儿时和小伙伴们一起踏着月光、打着灯笼、尽情地疯玩。只要正月十五的月亮一露脸,我就和妹妹一起提着母亲编制的灯笼走出家门,东家跑跑,西家看看,和小伙伴比比谁的灯笼最好看、看看谁妈妈的手最巧。随着夜色的深入,出来“赛花灯”的孩子们越来越多,大家聚到一块,跑着闹着,说着笑着,开口就是灯笼的话题,点点灯火成了乡村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记得有一年元宵节的夜晚,我们在“赛花灯”的时候,妹妹不小心摔了一跤,蜡烛的火焰顿时烧毁了漂亮的灯笼。妹妹急的哇哇大哭,母亲从家里跑出来,把我的灯笼给了妹妹,我委屈地流出了眼泪。于是,母亲便安慰我说:“你是哥哥,就把你的灯笼让给妹妹吧。明年,妈妈给你们每人做两个大灯笼……”没想到,第二年的元宵节,母亲真的为我们兄妹俩各做了两个花灯笼。但这一次,我却在一个灯笼上发现了一块殷红的血斑,问及母亲,得知是竹条扎破了她的手。长大后,我才知道那些花灯里,盛满的不仅仅是摇曳的烛光,还有浓浓的母爱……
前几天,我带女儿回家看望父母,母亲居然拿出一个新做的花灯,慈爱地对女儿说:“快要过十五了,奶奶专门给你做一个灯笼,你带回县城玩去吧!”女儿捧着那灯笼,一脸兴奋地说:“奶奶做的灯笼真好看,还不用装电池……”看着似曾相识的花灯笼,我仍然能感受到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深情。那份美丽,是我和女儿都能感受出来的外在之美,但那份深情,唯有我才能读得懂,它将永远积淀在我的心中,令我在每一个元宵佳节慢慢体会和回味…… 王会亮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