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来去拜年

2015-02-28 11:03: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年三十的团圆饭似乎才刚刚下肚,燃放鞭炮的硝烟还没散尽,正月间的拜年就开始了。

乡下人希望图个吉利,正月初一都会早早地起床,放一挂新年第一鞭。从前是天刚蒙蒙亮就起来,一家比一家早。可现在都觉得春晚结束的那个凌晨就是大年初一了,于是就把鞭炮放了。一时间,整个山村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将宁静的夜弄得整价儿热闹。

初一吃过早餐后,就开始挨家挨户拜年了。如果除夕也算在七天长假之中的话,实际上春节也就六天假了,差不多都让拜年给占去了。白天大爷二伯三叔家连着转,才下了这家的酒桌,下一家就等着你上桌。也是,一年到头也就过年回个老家,所有的亲戚都应走个遍的,不能厚此薄彼。

对于那些年近半百的人,都会有很多的亲戚。

不像现在的独生子女,以后就没有伯伯叔叔姨父小姨了。以前工资低,拎一条几十块钱的烟一瓶几十块钱的酒,就算是给亲戚拜年的礼物。现在照样也是烟和酒,但价格要翻几番才拿得出手。

有时候大年初一的早上还赖在床上,老妈就来高声喊了:还不起来拜年去,别人都来了好几拨儿了。乡下拜年一般都是约好了一起去拜,那样既热闹也省时间。一般是亲弟兄,或者跟堂兄弟约好一起出去串拜。家里的媳妇一般都不串门拜年,只是新嫁进来的媳妇才由年长的妯娌领着,去看婶子大娘,这才是真正融进了这个家族。

拜年时,除了小孩子,一般都不会给压岁钱。

以前的压岁钱也不会多,顶多十块二十块钱。可现在不同了,老家生活富裕了,压岁钱也涨价了。小时候拜年得磕头,而且家里的最年长者都会端端正正地坐在堂屋的正中大椅子上,一本正经地接受晚辈的磕头拜年。后来不兴了,但近几年电视上也讲过年传统,有些长辈也半开玩笑地说,拜年要磕头的。于是,也有玩皮的小孩子在大人们的指导下,真得磕起头来,惹得满屋的人笑声连连。

如同串门儿的拜年,进门的第一句话都是:三爷过年好啊!大妈过年好啊!他们都乐呵呵地回道:好啊好啊,看你爸你妈都熬出来了,孙子都这么大了。然后就招呼着坐在火炉旁,有一搭儿没一搭儿地说话。亲的近的,话多些,也多呆一会儿。平时来往少的,也就递上盘瓜子什么的,泡上的那杯茶还没喝完,就会急急地说,今天还要走好几家呢,改日再来看你们啊。然后出得门来,奔下一家。

就这样,正月里都会在拜年走亲戚中把过年的程序走一遍。一年又一年,虽然重复着,但也刷新着。因为每年过年拜年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变化。

尽管现在无法再回到自己儿时的过年情形,关于过年的礼数或许已今非昔比,但过年所固有的那些或隐或现的涵义,却始终没有改变。而且,每一次的过年,都能一次次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永恒与鲜活。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仰望太阳

下一篇: 喜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