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仇克询是老同学,之所以在同学前加上一个“老”字,是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一所中学一个班面壁攻读,中学毕业后虽然不在一个单位工作,但经常有来往,仅每年春节聚会,从不间断先后坚持了三十多年。半个世纪的交往对他的印象是沉稳持重,睿智干练,至诚厚道。上了年纪又加了一句:德高望重。平时也知道他钟爱对联,尤其是挽联写得好,但这些了解只是个印象。一个月前,他约我为其编著的《仇克询楹联作品选》起草一个序言,这部楹联作品选有寿联、婚联、贺联,但主要是挽联,从2003年起到2013年,十年时间,共为两千多人写过对联万余副,三十多万字,楹联选由家族篇、亲戚篇、邻里篇、师生篇、同事篇、友人篇、祝贺篇等组成。我只拜读了其中几篇,就受到强烈的震撼与感动。我对克询的认知,在德高望重前又增添了一句:德艺双馨。一部鸿篇巨制,使我看到一位楹联艺术大师,楹联艺术家的形象在我的头脑中显现。尤其是挽联更为独具一格。正可谓:十年挽联写千人,悼之于言念于心,三十万字万余副,一字一句是情分。
我对楹联没有做过什么研究,闲暇时翻阅过一些资料,偶尔编写几副不伦不类的对子,大多是应付场面而已。要让我对克询的楹联选在艺术上说点什么,实在力不从心。不过在阅读书稿过程中确实有一些感想,有感而发对其挽联写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什么是楹联?按照古人的说法,楹是厅堂前的柱子,楹联是贴在柱子上的联句,也叫对联或对子。对联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是诗的一个分枝。短的对联可称二行诗;长的对联本身就是一首诗。对联历史悠久,现在已成为社会大众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时尚。
每逢春节,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此不用说。其他婚丧嫁娶,喜庆节日都要写对联贴对联。社会上有人专门研究对联,专门印刷,销售对联,这种艺术已经融入市场经济大潮之中。《仇克询楹联选》,撰写的大多是挽联。挽联是对联百花园中的一枝。
挽联哀之于言,悼之于心,是为了悼念死者而写的对联。历史上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都留下很多千古绝唱的挽联;近代当代,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都有这方面的杰作。《仇克询楹联选》是在继承传统挽联艺术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与风格。
首先是思想性。挽联从文体上分它是应用文的一种。专事对死者的哀悼,但克询把它写得情义兼备。始终贯穿了正确的生死观这一主线。生老病死,自然法则,不可抗拒。如何对待生死?古人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说。毛主席说:“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克询撰写的挽联总基调是“悼死励生,充满情义”。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撰写的各类挽联中。第一类从关系上分:有家族篇、亲戚篇,这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体现了亲情;邻里篇、同事篇、师生篇、友人篇,以生活,以事业,以工作,以学习相关联,充满情义。第二类从时间上分:有现实联、追忆联。
现实联是为安葬死者写的挽联。追忆联是死者已去世多年之后为追忆追记而写的挽联。比如其家族篇中有一部分就是为早已去世多年的先人、前人而写的。其中仇氏家族在张槐村的始祖仇鸣扬,生于1642年,距今已有370年,为其撰写挽联,表示不忘根祖的情义。第三类从写作意愿上分:有自写联与委托联。自写联是为相关死者而写直接表达的是自己的心意;委托联,是受某种关系的人士委托而写,间接地表达对死者的哀悼。
第二人文性。克询没学过文学专业,也没有到高等学府接受楹联写作的深造,但他用大手笔写出了挽联大作。看似无根但有源。源头就是他既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历练,又不守条条框框制约,敢于从实际出发,以实际需要为标准。所以不仅挽联写得好而且从内容到形式有突破有创新有创造。挽联有挽联的格式和规矩,但到了克询手里,挽联加上死者的生卒年月,简历,一生业绩,创造成小传式的挽联。
他用这种形式为家族撰写挽联,写成家谱式的挽联,深受族人称赞。老家张槐村乡亲们去世,他都写挽联,挽联的内容突出孝老爱亲,勤俭持家,邻里友善,致富创业,对村风民风弘扬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形成挽联文化,不仅死者家人乐于接受,村干部还为他撰写的挽联专门制作了悬挂板面。亲戚中有人去世,除了按风俗祭祀以外,他都送上几副挽联,成了丧礼礼品,挽联成了文化礼品。亲戚们都很感谢。克询在挽联写作与使用上的创新,为挽联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地贡献。
第三是艺术性。挽联从艺术的层面来说是诗的一个分枝,但从实用性来说它又是应用文的一种,赠送挽联有特定的个体或群体。挽联的作者要根据实际需要,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视角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反映社会现实。克询的挽联写作,在总体上把握了悼亡抚生,怀昔感今,悲天悯人,功德激励的总基调。
以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指导写作,把死者放在天地这一大空间中,对死者功过是非进行评价。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天地谈心,与山河交流,用开阔的视野,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意志的力量,写出了挽联的意象与定力;写出了具有真实感与创造性,社会性与时代感的挽联,得到了死者家人与社会有关人士的认同与赞许。
克询撰写的楹联有什么艺术风格?要对两千人、万余副、三十多万字鸿篇大作作出艺术评价,这是一项巨大的艺术工程,我一时还说不清楚,但他的作品确实有感染力,我感到有这样的特色。
山河景观为我用,借来成语表衷情。
名人雅士作对比,悲伤之中咏讴颂。
山河寄哀思山河无情人有情,景观不语人有言。克询撰写的挽联在悲壮中充满诗情画意。他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借用山川河流人文景观,表达关心世事,悲天悯人之情。叙事写人,绘景。使吕梁,太岳,中条山,塔儿山;黄河,汾河,沁河;河东,三晋,尧邑;尧庙,鼓楼,东岳,显露笔端。在写给老同事薛立俊的挽联:“辞父母,辞妻子、辞幼儿,革命精神传四海;为国家、为牧民、为西藏,崇高品质树三江”。用三辞,三为,四海,三江,表达哀痛,颂扬功德。在写给画家张思淮的挽联“携一枝大笔,凤舞龙飞,书画收藏中南海;执半令徽宣,匠心独运,梅花挂在天安门”。
用中南海收藏与天安门悬挂,颂扬其画技高超与业绩超群。在写给李春芳的挽联:“在忌日,满脸悲痛,不惟汾水为君泣;忆李公,众口赞扬,更有塔山给汝歌。”用汾水泣、塔山歌表达对德才兼备,业绩卓著,而有经历坎坷挚友的怀悯之情。写给魏水河的挽联:“望鼓楼不语,尧庙不言,只见汾河掀血浪;看挚友含悲,亲人落泪,唯存哀冤在心头”。用景观,汾河的悲伤,与亲友的泪水,表达人世炎凉为其鸣不平。写给杨桂舟的挽联:“身遭软禁,血溅蒲城,万座山川都俯首;名被玷污,魂归东岳,千条河水共含悲。”用山川俯首,河水含悲,表达对这位年轻有为,血气方刚的县委书记蒙冤而死悲愤之情。爱憎分明,针砭时弊,道出了其亲人与世人的心声。
成语表衷情我们国家汉语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成语是汉语宝库中的珍品,言简意赅,丰富多彩。克询在撰写挽联中为了学通弄懂各类成语的内涵,通读了成语词典,并将其相关词语择录诵读。在写作中采用原文正用,倒用,上下对用,串连并用,突出了一个“巧”字。使成语结构服从韵律,服从内容,出神入化,贴切精准。
“贤妻良母,相夫教子,高尚品德,邻里敬仰;达理知书,手巧心灵,才能出众,儿女感恩。”这是用成语的正用,成语接成语,赞扬农村妇女死者的品德与才能。
“铮铮铁骨,改地换天,打井平田改善生产条件;耿耿丹心,鼎新革故,引资招商广开致富新路”。这是打破成语结构常规,调整倒用,显得更加激昂慷忱。
“入伍作医生,救死扶伤,妙手回春除病患;复员酬企业,忘食废寝,悬壶济世惠工人。”这是上下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密切相关的成语,连串修辞,表达对死者敬业精神的赞扬。
“含辛茹苦,苦尽甜来,来泽教苑,桃??李艳;沥血呕心,心甘情愿,愿惠学生,德厚才高”。成语连珠相串,把上一句的词尾作为下句的词首,首尾阐连,表达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甘当人梯志不移的思想境界。成语在成就克询挽联撰写的艺术中可为独秀一枝。
举事陈往昔举事陈情,这是克询撰写挽联的又一艺术风格,也是他突破传统挽联的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传记性,厚重性的表证。他对死者的往事和个性特点,在遣词用句上,力求精准,但不事雕琢;讲究韵律,但不受其束缚,因人因时、因事而宜,量体裁衣,适履做鞋。对死者的往事,用白话,口语,平平道出,却蕴含有无限感慨,使挽联的用语通俗自然,在平实中怀有张力,在沉稳中充满激情。
“在基层,在团委,在县委,口碑万世,英名万世;当干事,当团峰,当县峰,政绩一流,人品一流。”这是写给一位一生多地多线多岗工作的老干部兰庭的挽联,用三在三当概述其人生经历。
“八十余载,树理事持家风范,一片真情为后嗣;百年归西,乘白云黄鹤升天,千秋明月引香魂。”这是写给一位寿高102岁,一辈子做家庭妇女的郭老夫人的挽联,用八十余载,百年归西寄托哀思之情。
“出类拔萃,人奇、奇人、奇品、奇谋、奇志;立异标新,语妙、妙语、妙文、妙意、妙诗”。用五个奇字,五个妙字,描述李英锋这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奇才的奇妙奇才。
“奉公七秩余年,勤政为民,事业长存三晋赞;处世九十二载,先忧后乐,嘉风永在五州歌”。用七秩余年,三晋赞;九十二载,五州歌,表述省委老领导赵雨亭的丰功伟绩。
“历三朝,阅尽人间荣辱,兴衰冷暖悲欢岁月;经五代,看清官场沧桑,坎坷沉浮风雨今昔。”用三朝阅尽,五代看清,说明一位享年98岁,为党为国为家奋斗一生的巾帼英雄卫树廉老人光辉人生。
一位外国文学家说,你想要把一个字在作品中安排得当,就要从几千吨语言矿石中提炼语言真金。胸中有洪炉,金银铜铁兼熔化。一个楹联作者,怎样体验,感受这个世界,主要取决于他的个性,气质和阅历,他的作品就是他内心发出的声音。克询写的挽联,写出了真情实感,写出了艺术魅力,其源头还在他的刻苦学习精神,在他的赤诚赤心,用人格魅力,写出了具有魅力的艺术佳作。
楹联艺术无止境,风格音韵各不同。
冰心寄情领风骚,赤诚全在玉壶中。
作者:郑林禾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花果街中段临汾日报社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