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启蒙恩师情未了

2020-05-09 08:51:4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启蒙恩师情未了

陈占山

  今生有幸,砥砺前行,一路走来,遇到了不少恩师、伯乐,是他们给了我智慧和力量,帮我实现了人生之梦。这其中,仇克赞老先生当属我的启蒙恩师,是他把我扶上了马,送了一程又一程,关心关注了我一生。

  我家与仇老先生家是同村同巷的对门邻居。我父亲与他以兄弟相处,我与他叔侄相称,从小叫他“克赞叔”。印象中的克赞叔严肃、厚道,而他的夫人金梅婶贤淑、善良。

  初中毕业后,我在村里当了两年农民,各种苦活累活脏活干了个遍,给家里担水是其中必做的功课。在那个年月,我除了保障家中用水之外,还主动承担了克赞叔家的用水。金梅婶总是节约着用水,常常是我把水担了过去,水缸里的水还有很多。

  1965年冬天,我利用农闲的时间去县城打工。机缘巧合我被安排到原赵曲公社办公室工作。上班前一天,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辈子别忘了你叔的好。1970年秋天,我被调去当时的晋南襄汾化肥厂。整天跟着汽车拉各种原材料,收工后整个身子骨如同散了架一般,连吃饭的劲儿都没了。那时,我除了读书偶尔写些小稿件之外,很少去克赞叔家,去了也很少说话,克赞叔金梅婶的话反倒多了起来。他们劝我要看远点,干啥也别丢了读书学习。

  1970年底,我又回到赵曲公社。开始是以社办人员的身份专搞文字工作,并定岗到公社广播站。入党、转干,先后担任了公社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公社主任等职,那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从1975年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到2005年在公安局副局长岗位退二线,可以说是我责任在肩的30年,这期间,我从没有忘记过克赞叔对我的谆谆教导。那时如若克赞叔替人说情走后门,我真不知如何应对!难能可贵的是,30年间他竟没打过一次招呼,没交代过一件事情。

  岁月似流水,转瞬间克赞叔、金梅婶都已年过米寿了,我也70多岁了。我与他们从邻居到恩师再到不是亲戚的亲戚,60多年来常来常往从未断过联系,逢年过节必去看望。那年村里写村志,我执笔的那一部分第一手材料全出自克赞叔之手,金梅婶也讲了许多陈年往事。每次去他们家,到饭时候就动口,碰到活儿就下手,没有任何的客套与拘束,而金梅婶总也给我备有一些小礼物。端午节到了,她缝制了心形朱砂包,说带上可避邪。夏天到了,她利用废物材料给我做了扇子,虽不如商店买得精致,但结实耐用。一个80多岁的老人下了多大的功夫啊,我看见扇子,就想到了“临行密密缝”的深情。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也密切亲近了与他们家人的关系。他们的3个儿子1个女儿,包括儿媳和女婿,都尊我为兄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与克赞叔金梅婶亲密交往的半个多世纪里,我深深领悟了他们的人格人品与人气,并受其影响为之熏陶。克赞叔长期从事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工作,无论做官做事或处人都很宽容大度,低调而不张扬,与之交流从来听不到他发牢骚说是非或负能量的话。保持至今的习惯仍是独处读书,每次去看他们,他几乎每次都是从书房里走出来的。金梅婶作为家庭主妇,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她一辈子相夫教子,虽然没读过书,但通情达理,待人接物非常热情。与她交谈总有说不完的话。80多岁的人了,头脑清醒,仍然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德行天下“仁者寿”,是天佑善良人善寿高吧,如今他们都已是耄耋之人了,但行走不用拐杖,交流没有障碍,完全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儿女们要给他们雇保姆,都被他们婉言拒绝。真羡慕他们的心态和体质,但愿我们能有这样的晚年。

  饮水当思源,感恩品良心。今生,我因有克赞叔金梅婶的启蒙,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我衷心地感恩他们,也感恩我所有的恩师,包括我勤劳善良的父母,更感恩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

  抗疫在家,难得清静,回眸往事,感慨万千,谨以此文表达感恩,更为传承感恩,愿我们的子女都懂得感恩,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