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牡丹的故事
马楠
提起牡丹,欧阳修曾有诗: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刘禹锡写: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群花之中如何只偏偏称它为奇?又为何说是真国色呢?
牡丹花瓣繁多,古书记载的“魏紫”品种,竟有700余重瓣,故将牡丹称为“垂头之花”,这是一奇。寒冬,最早破土的花卉是牡丹,而其花期,却在春季将尽之时。这种不与万花争春的品格,又不得不称奇。世间繁花的死亡,总是悄无声息。唯有牡丹,其株将死之前,必用全力开出最后一朵花来换取微弱概率的生存机会。
前几日偶然看到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写的一副对联:鸠妇雨添正月翠,鼠姑风裹一庭香。鸠妇指的是雌鸠,鼠姑,是牡丹的别称。“风裹一庭香”颇有种锦衣夜行、不见圭角的情意。在山西,我还真寻到了一处园子,赏一株牡丹带来的“一庭香”。
古县,位于太岳山南麓,是蔺相如的故乡。而现在,县城最为知名的是一株牡丹。它位于石必乡的三合村,有“天下第一牡丹”的美誉。
之所以称“天下第一”,专家称,这是“全国现存最大的野生白牡丹”,但从百姓的角度看,它被称之为“天下第一”,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
唐代诗人舒元舆的《牡丹赋》记载:“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著。以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寖盛。”而另一本唐朝唐人传奇《酉阳杂俎》也有介绍:“开元末,裴士淹为郎官,奉使冀,回至汾州众香寺,得白牡丹一窠,植于长安私第,天宝(公元742年-756年)中,为都下奇赏。”奇到什么程度?唐代诗人王建有诗:“比艳美人憎,价数千金贵。”
这株牡丹,原是在佛庙之中,后来庙毁,而牡丹依然繁茂。一千多年过去了,武皇当年在长安城中看到的是不是这株牡丹已不再是考证的要点,人们只知道,这株花从盛唐绽放到今朝,是那株美人看了都自愧不如的白牡丹。
古县,旧称岳阳,《古岳阳志》中记载:“三合佛庙中有白牡丹一株,花叶重复,瓣白如玉,中含金蕊,花开时香飘数里。”当我真正看到这株牡丹时,被它的美震撼到了。此花干早已木化,高近两米,花盖如大伞,规模竟如榕树。导游说,这株牡丹今年开了600余朵花。我说:林徽因在《人间四月天》写到的“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就是这儿了。
古县牡丹园中有两个第一。
一是牡丹仙子像,导游继续介绍着,这牡丹仙子像总高39米,基座6米,雕像33米。整个雕塑是717块汉白玉拼接成的,体积810立方米,石材总重量2430吨。
我的心在她的念叨中飞到了《聊斋志异》,常大用爱牡丹,娶了牡丹仙子为妻,两人相爱,育有一子。后来他疑牡丹仙子是花妖,仙子说:“三年前,感君见思,遂呈身相报。今见猜疑,何可复聚!”举儿遥掷,儿坠地而没,女亦渺矣。后来,堕儿处生牡丹,人莫识其名。这个故事结尾,蒲松龄写了一段评价:“怀之专一,鬼神可通,偏反者亦不可谓无情也。少府寂寞,以花当夫人,况能真解语,何必力穷其原哉?惜常生之未达也!”
其二是牡丹壁,位于牡丹广场南侧,瓷画长60米,高5米。景德镇的艺人们采用捏、浮、镂等手法重现了百余种珍贵牡丹的姿态。姚黄魏紫、葛巾玉版、豆绿赵粉、香玉二乔……仅一串串名字,就携着香,携着千百年来代代花匠的执着。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