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丰登的祖国
乔忠延
国庆节前,我们迎来丰收节,这是五谷丰登的佳节。这佳节紧着到来,似乎就是为着满腔热情地迎接国庆节。打开这份硕果累累的丰饶贺礼,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扑面而来。
丰收来自节气
丰收节,是农人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追溯丰收的起始,《康衢谣》立即唱响在耳边:“立我烝民,莫匪而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大意是,要让先民吃饱饭,不用耗费多大心思。你可以什么也不知道,只要顺从帝尧的法则即可。乍一听“不识不知”,有点愚化之嫌。且慢,如果置身上古那时,马上就会冰释前嫌。那时是什么境况?是狩猎与农耕的交替阶段。先祖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狩猎觅食的先祖向往安居乐业,安居乐业的生活便是农业耕种。偏偏有种无收和广种薄收,一直困扰着众生。丰收早就是最大的向往,丰收承载着先祖的梦想,梦想成真是一代一代先民的希望。
让先祖梦想成真的是帝尧。帝尧是后世子孙将他列入五帝之一,对他的尊称,那时他顶大是个部落联盟的头领。只是,这个头领眼光超群,看准了阻碍丰收的问题是不知道何时下种。问题就是导向,观天测时成为他的使命,他与羲氏、和氏“历象日月星辰”,掌握了日月轮回的规律,确定了一年360多天,一年12个月,进而又确定了节气。如今站在陶寺遗址那座尧时期的观象台前,已能观测出20个节气。虽然这节气还在完善,但是,已包含了最为重要的“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开端,帝尧引领先祖最早打开了上天的秘密,根据天时冷暖的变化,适时播种,再不发愁播种过早或过晚,再不害怕寒霜肃杀禾苗与果实。如此,撒下的种子顺时发芽,茁壮生长,籽粒饱满,丰收首次出现在耕种的田地。
丰收,从节气里脱颖而出,从帝尧那时起步出发了。
丰收催生了国家
我们不能说问题是引领发展的动力,解决问题是发展的动力却毫无疑义。如今回望,帝尧带领先民定居在平阳,观天测时,是要解决吃不饱肚子的问题,节气的产生,达到了这个目的。丰收了,衣食无忧,这个问题解决了,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唐部族耕田而食,安居乐业,外部族却还在狩猎而食。物质占有的不平等,总是社会难以安定的因素。时常就会有人悄悄潜进唐部族偷粮、抢粮,弄得防不胜防。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使命,此时站出来的是鲧。鲧,就是大禹的父亲,就是那个治理洪水九年没有消退,反而越治越大的那个鲧?正是他,别看治理洪水他是失败者,当初防范粮食丢失,他却是成功者。他首创了一围城墙,解决了这个众生头痛的问题。
国,或者说国家的雏形就这样出现了!
最早的国字,就是或者的“或”字。“或”字的口字是指地域,戈字是拿着戈矛在守卫。后来,繁体字为“國”,是在“或”字外面又添加了一个大口框。若是你要问,国家的雏形就这样简单?回答是:就这样简单。君不见到了周厉王年代发生暴动,史书记载的是:国人野人一起参与。国人、野人如何区分?即住在城墙里的是国人,住在城墙外的是野人。
谁会想到,这保护丰收粟禾的举止,会成为国家雏形的初始?
谁会想到,丰收,或说保卫丰收的果实,会成为催生国家的动力?
丰收化育出了“中国”
这里的“中国”,还不是我们国家的名称,只是地理格局的称谓。可是,这称谓千万不能忽视,提早为我们祖国预备了最好的名称。
预备这个名称的时段,是帝尧钦定历法以后,是唐部族丰衣足食以后,是在鲧发明城墙、部族变为唐国以后。大抵就在鲧挖空心思发明城墙的时候,帝尧也在开动脑筋。鲧在挖空心思保卫粮食,帝尧在开动脑筋普及历法。用后世学人评价历史的眼光看待,一部社会史不患贫,患不公。不公总是动乱的起因。帝尧的英明恰在这里,他不仅要唐国丰衣足食,也要天下各部族丰衣足食。
帝尧的目标实现了,目的达到了。他的手法并不复杂,《尚书·尧典》记有四个字:“敬授民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简单,就是要把历法和节气推广开去。如何推广?我想,陶寺遗址出土的观象台,就是推广节气的最佳方式。站在观象台的观测点,透过前面的夯土柱瞭望远处的崇山,如果早晨的太阳从六七号缝隙升起,准定是春分、秋分。一次一次观测,一次一次发布,不仅告诉身边的唐国,也告诉周边的部族。天下各部族都得到关于节气的命令,适时下种,把握住最佳时令,将种子撂进土中,长出最茁壮的禾苗,收获最丰盈的籽实。各个部族都丰收了,都需要保卫丰收的果实,都在住地周边添加了围墙,都跨进了国家的门槛。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回望那段时光,禁不住内心的激动,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奋笔写下:“尧舜时代万邦林立,各邦的‘诉讼’、‘朝贺’,由四面八方‘之中国’,出现了最初的‘中国’概念。”
是呀,一时间万国林立,唐国成为“国中之国”。“国中之国”的简称,不就是“中国”吗?
“中国”就这样初生了!
丰收,居然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先催生国家,进而又化育出最早的“中国”。这古“中国”,我们的祖国最早即形成在平阳,即今日的临汾。临汾何等辉煌!
献给祖国的丰收节
秋风无色染山川,秋实挂满丰收卷。
第三个丰收节来了,与秋风共舞,与秋实同欢,欢笑撒满农田,欢歌唱响人间。欢欣的丰收节,为祖国奉送上的是什么礼物?礼物千千万万,最可贵的应是三个珍爱:
珍爱土地。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源。自从帝尧带领先民获得丰收以来,土地就成为尧舜传人索取衣食的聚宝盆,珍爱土地就成为代代延续的传家宝。在漫长的历史时光里,先祖甚至都把土地敬为神灵。旧日宅院的主房上,家家都有土地神龛。每逢过节都要虔诚地礼敬,过大年还要张贴鲜红的对联: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对土地的尊崇到了敬畏的高度,一分一厘都不敢随意毁坏。要是非改变土地的用项不可,别说是大兴土木建造房屋,即便是盘个鸡窝,盖个猪圈,动工前都要有破土仪式,盖成后还要恭恭敬敬地谢土。如今,仪式可以不要,程序可以打破,对土地的敬畏却丝毫不应动摇。呵护每一寸土地,种好每一寸土地,长粮食、长棉花,长出祖祖辈辈需要的丰衣足食,永远是重中之重。
珍爱粮食。古诗早就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离开土地的人越来越多,即使没有离开土地的农人,机械代为耕作,已经没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累。不少孩童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哪知道向土地索取衣食的艰辛。抵制浪费,恪守节俭,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古人云:“日食三餐,每念农夫之苦;身披一缕,当思织女之劳。”面对物欲浪潮的冲击,这种节俭的美德更应坚守和发扬。
珍爱时代。新时代来了,祖国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丰收的获得感,还有幸福感和安全感。我们在安居乐业的节日里,跳丰收舞、唱幸福歌,更应珍爱时代,奋发作为,为伟大祖国的复兴增添光和热!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