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年味儿
孟庆英
人们爱说年味儿,年味儿是个啥?看春晚上精彩的演出,品饭桌上美味的佳肴,穿上舒适合体的衣服,远眺马路两旁流光溢彩的风景……过年的气氛营造得浓厚热烈。喜庆之余,总觉得年味儿中缺点儿什么,缺什么呢?
年纪大了总爱回忆,回忆儿时过年的事儿。那时物质匮乏,过年能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吃糖块儿就很知足了。我们村子有个习俗,每逢过年要敲威风锣鼓,而且从正月初一到二十天天都有锣鼓声。村子大,人们居住分散,村子的东头、西头、前街里、后街里有四五个锣鼓队,锣鼓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大年初一吃过午饭后,人们便纷纷从家里出来,围成一个圈,中间架起两面大鼓,也有的支起四面鼓,几个人持铜锣,几个人握着钹和镲,男女老幼站在圈外观看。在敲打之前,先由一年长者说上几句拜年祝福的话语,众人回应拱手作揖相互行礼,随着“预备起”,举钹者“呛”的一声,锣、鼓、钹一应响起。乐队的参与者,头上箍着白毛巾,身穿黑棉袄,黑色灯笼裤,脚蹬千层底的黑布鞋。锣鼓锤上,钹上镲上都系着红缨子,随着锣鼓声钹嚓声响起,空中划出一道道红线。击鼓、敲锣、拍钹,一起和奏出“呛呛呛”“镗镗镗”“咚咚”的乐章。鼓声如雷,钹声清脆,锣鸣镗镗,合奏起来如春雷炸响,隆隆轰轰,气势磅礴,波澜壮阔。
村里有个叫月石的老人是洪洞城东片有名的威风锣鼓能手,他懂音律,通曲牌,是场上的核心,他挽起袖子甩开膀子抡起鼓锤可着劲儿敲鼓,一个人可敲击四面鼓,敲到兴奋时他边跳跃边抡锤,在空中挽花,把过新年的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把农民的豪放豪迈尽情绽放。受他的感染,敲锣的可劲儿地敲,拍钹的高举钹镲合击,锵锵作响,把演奏推向高潮,把观看者也带入激昂的乐章里。只见有的老人微闭双眼随着鼓点儿摇头晃脑,还有的双手抱胸随着节拍用手指轻轻点着胳膊,当演奏到了高潮时众人应和着发出“嗨”或“好”的叫声。小时候不懂音律,只是觉得红火热闹,觉得震撼,感到热血在沸腾。观看威风锣鼓的演奏是我们村里人特有的过年享受。
威风锣鼓是农耕时期的文化,流行了几千年。在春秋时期,洪洞出了一位音乐家,叫师旷,即阳春白雪的创始人。师旷乃师村人,师村在我们村涧河之南五公里处。我们村的威风锣鼓的发展是否与师旷有关呢?众说纷纭尚无文字考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威风锣鼓是土生土长的音乐符号,是民间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锣鼓在古代是辞旧迎新的进行乐,是古代战时动员令。锣鼓被冠上威风二字,是要用锣鼓激发出人们心中的激情;激发人性中的光辉;激发人骨子里的浩然正气。
岁岁年年,年年岁岁,村子里仍然年年响起锣鼓声。离开故乡时间愈久,愈发怀念那儿时的锣鼓声,咚咚咚,锵锵锵……总是萦绕在心头。
年味儿是什么?我觉得,年味儿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享受,也是精神生活的满足;更是心灵深处的呼唤,是团圆,是参与,有妈妈的味道儿,有儿时天真无邪的开怀大笑,有家乡的声音……
校对 侯丽娟 霍艳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