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乡宁手搓馃 过年不可少

2021-02-20 09:2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乡宁手搓馃 过年不可少

韩和平

  每到过年,故乡瓜峪的每个村庄多了一种味道。不是海鲜,而是油香。也不知道是从哪一辈传下来的这手艺,家家户户都在做着手搓馃。妇女们系着围裙进东家出西家,忙得不亦乐乎。

  手搓馃,顾名思义,清一色的手工制作。先说准备工作,首先把筋道的小麦单独放置,待到腊月前磨好,存起,民间叫“捂着”。因为搓馃的面必须筋道,才能搓成,而且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了,它不仅要用腕力,而且要用掌力,所以一个村庄的把式不多。像我们村50多户人家,不到200口人,老人手也不过20多人,其他人多是打下手,最多也就只能是“掺剂子”,也就是把小块儿的面团搓成指头粗。一进腊月,每家根据搓的数量,前一天晚上发酵好面团,黎明即起,适量的面粉加入提前准备好的酵母和凉透的盐水,加入鸡蛋、油和苏打水,和成面团,盖上盖子,静置30-40分钟;待请的把式到得差不多时,将醒好的面团揉光,搓成一把粗的长条状,撕成小剂子,揉成光滑的面团,抹上食用油,存放在面盆里,盖严捂实,让面第二次发酵。这时就有掌案的老把式主动挪到面盆跟前,不时掀开看看,面醒了,大家有坐的有站的接过掌案人递过的剂子,围着案板,蘸上油,从剂子的中间钻个洞,两手悬空逐个搓成细长条,粗细均匀。操作时要搓长,不要拉长,不能有破口,否则会使成品缩短。搓成簪子粗细后,一手半握抬高,一手均匀地把堆放的长条盘起,圆的直径约尺余长,盘好后双手撑开搅一圈,使长短一致,然后递给早伸过的擀面杖挑着。

  村里不多的“下馃子把式”,早等在翻滚的油锅前掌握着火候,手搓馃对炸制的油温也有严格的要求,油温过高,馃子发黑,油温过低馃子上不了色;只见把式一手持一根长铁筷子,“铛铛”一敲,灵巧地从擀面杖上垂掉下来的圆内穿过,两手轻轻一抖,一头先放入油锅,几秒后另一头入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两头容易成型,然后两头对折合起、摊平,上下翻动,等馃子上色了,挑起,放入箅子上滴油,待下一把炸好,前一把就可以上摞了。

  摞馃子是有讲究的,必须在水瓮盖上盘成圆柱形,从下到上一圈圈地盘旋而上,不能碰碎,更不能倒翻。有的人家炸100多把,摞得足有两尺多高,结束时必须把中间填满摞尖。吉曰:粮满囤溢,福寿无边。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记忆犹新的是,当时在老家过年,每当学校放假回家,我就自然而然接替了下馃子把式,站在了各家的灶前,每每汗流浃背,还陪着婶娘姑嫂乐呵。手搓馃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有,平日里是吃不到的,愈少愈显得地位尊贵。除了用来做祭祀的供品,便是平常人家待客的贵品。

  初一拜年开始,走到哪一家都能见到一盘色泽鲜美的手搓馃,摆放在桌子中央,等待客人。手搓馃不像麻花那样可以拿整条或半条吃,只能一根一根吃,从而彰显出人们新年的高雅气质,而且三把馃子就能高高地摞一盘,显示主家待客热情大方。

  如今人们随地落户,这个手艺也从乡下传到了城里,街上到处是卖成品的,有自己吃的,有外出送亲朋好友的,成了乡宁的美食名吃。你来到乡宁,我悄悄告诉你,“若问馃子哪家好,还是瓜峪老人家。”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