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父爱是本书

2021-03-27 09:21: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父爱是本书

许光军

  历经一年零三个多月与病魔顽强地抗争,父亲于2020年11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93岁。

  父亲讳鸣皋,字步洲,出生于1928年农历四月十三,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五。父亲的童年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伯父参加八路军一走十余年,三个姑姑先后出嫁,爷爷去世,年幼的父亲与奶奶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社会的黑暗与家庭的困顿,促使父亲从小崇尚光明,追求自由。后来,他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走上革命道路。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和工作经历中,父亲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父亲都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足迹。父亲爱学习,喜爱音乐、摄影,在工作上是多面手。1962年,他拍摄的“书记试验田”新闻图片曾在《山西日报》发表,八十岁时还为我提供素材,撰写《赵城文庙的记忆》等文章,父子俩署名在《山西日报》和《临汾日报》发表。九十年代中期,我参与发起《赵城文化丛书》的收集整理工作,父亲更是大力支持,积极提供人物线索和古迹遗址,成为其中几集的编委和顾问。

  在我们心目中,父亲是座山,有取之不尽的蕴藏;父爱是本书,是引导我们走向社会,处世立身的人生百科。

  小时候感到父亲很高大,很威严,深不可测。但同时感到又亲和又慈祥。从初谙人事,记忆中便是父亲循循善诱的人生课程。先是生活习惯,遵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古训,父亲教育我们要爱惜粮食:“米珠薪桂”,不能浪费劳动果实;路上碰到柴火要弯腰随手捡起,回家可以生火。继而吃饭要有礼貌,坐定后要等大人先动筷子,“食不言,寝不语”,不可嬉戏打闹,甚至端碗、持筷的姿势均作示范;及长又培养我们文明礼让,说话和气,要“尊敬师长”“兄友弟恭”,并且言传身教,尊重和善待我们的老师,营造我们的成长环境。父亲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记忆力和古文功底,他能顺口说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简称及全国著名景点和古迹的名联,至于故乡小城的亭台楼阁和庙宇的对联更是信手拈来,令我们钦佩称奇。父亲一生俭朴,家里孩子多,生活不宽裕,他经常教育我们穿戴整洁即可,不必奢华,“知足常乐,容膝易安”。不与同龄人比穿戴,要比懂事,比学习,记得小学时上写字课,别人的字帖是“人手口……”,我便是父亲用隶体给我写的雷锋同志的话“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在工作上要与水平最高的同志看齐”,这些都使我终身受益。

  父亲顾全大局,善自律,能隐忍,对我们影响至深。他经常通过“管仲、鲍叔牙”等历史典故,要求我们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在单位努力工作,不给组织提要求、添麻烦。严格的家庭教育和耳濡目染,使我们从小养成了通情达理、温和、善良的品格,老实人终究不吃亏,我们凭着自己的努力都各得其所,兄妹间素无芥蒂,使父母颇感安慰。

  得益于长子的缘由,使我过多地汲取了父爱的养分和较为充裕的舐犊之情,以至年近七旬仍能接受耳提面授的教诲和谆谆告诫,受益匪浅。

  从2019年8月1日早上,父亲因突发脑梗住院到病情好转回家调养,我们轮流陪伴父亲渡过了这难忘的珍贵时光。父亲不曾远去,半个多世纪的形影相随和亲情相伴的情景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