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光 之 下
□ 郭 报
静夜无眠,我反复聆听着歌唱家毛阿敏的经典歌曲《天之大》:“妈妈,月光之下,静静地,我想你了……”
恍然间,我发现,不知多久没有心无旁骛地聆听一首歌曲、一段音乐了,不知多久没有敞开心扉与亲爱的家人说说话了。此时此刻,温馨动人的旋律、情感十足的曲调、回味无穷的演绎、舒适平和的氛围,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
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不经意间,随着一首歌曲与内心某种情愫同频共振,迸射出火花,任思绪天马行空,无所边际。叩问内心,多少次傍晚时分,或是步履匆匆、或是琐事羁绊,完全忽视了夜空或弯弯、或圆圆的月亮。蓦然回首,抬头望望那轮明月,近视眼的我,将手机开启放大功能,月亮表面山峦依稀可见,愈加静谧、皎洁和慈祥。
许多有关月亮的脍炙人口的古诗句脱口而出,什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诗句都和月亮有关,更和思念有关。顿时,有关月亮的往事,宛如洪水决堤般迅速弥漫我的心头。
记事起,我常常是寄养在奶奶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停电和断电是“家常便饭”。一到黑灯瞎火的夏季,月光显得异常明亮,我便躺在奶奶铺设于院子里的蒲团上听故事。她的故事内容多是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天道酬勤、读书明礼等等。正是那些故事,让我如痴如醉,陪伴我度过无数酷热难耐的夜晚,于无形中在幼小的心灵沃土播撒了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种子。而今,奶奶过世也一年多了。可在摇曳的树叶下,斑斑点点的月光里,奶奶佝偻着背、眯缝着眼睛,动情讲故事的画面,依稀映现在我的眼前,真的恍如昨日。
记得,每到中秋节,在奶奶院子房屋台阶的左边,总会放上一个石桌子,石桌的中央整齐地摆放着几个盘子。盘子里有石榴、黄梨、月饼、苹果等,家人围在一起赏月。奶奶和母亲面对月亮,闭着双眼、紧锁眉头,嘴里不停地叨念着什么,之后,才告诉我可以吃月饼了。小的时候,我不知道她们在说什么,也不想知道她们说什么,一心想着的就是吃。我常常站在旁边,顺着月亮的方向,凝视摇曳的枣树下,影影绰绰、轻轻浮动的月影,觉得特别神秘。的确,那树影下,一地斑驳的银辉,点缀着月色,显得扑朔迷离,又妩媚动人。站在树影里,我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期待与向往。
长大后,我明白了,奶奶和母亲的祈祷,是祝福家庭,和谐团圆、幸福吉祥;是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基业绵长!这是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怀,是人类最最不能动摇的情感。这份深挚的情感,与江河同流、跟日月同辉。人不管身在哪里,天之大有妈,就有温馨的家;有祖国,就有坚强的靠山。
去年中秋节,忙碌了一天的母亲,打理完过节的各种事宜后,又精心预备好各类物品,要带回到我们的小家。就在奋力低头向后备厢塞东西时,我蓦然发现,母亲的白发已经爬满了鬓角。倏忽间,我想起了唐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天下的母亲,不都是这样吗?把无私的爱,奉献给自己的儿女。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母亲把有限的生命,用心用情去延续着一代代生命。正是有细腻的母爱滋养,天下儿女们才能茁壮成长;正是母亲把有限的生命无私奉献给儿女,才加速了她的衰老,而变得更加沧桑!那一刻,浓郁的母爱,占据了我整个心灵的空间。
“妈妈,月亮之下,有了你,我才有家。离别虽半步即是天涯,思念,何必泪眼。爱长长,长过天年,幸福生于会痛的心田。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枕着明亮的月光,听着循环的歌声,我酣然入梦……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