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哥”带我历山行
马爱民
“猫哥”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农民。他的真实名字叫侯习文,“猫哥”是村民们对他的尊称。
“猫哥”的家乡在翼城县兜垛村。这个村子坐落在风光秀美的舜王坪山脚下,全村仅15户人家。
两个月前和几位好友去舜王坪游玩时,有幸认识“猫哥”。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举止文雅,身板结实。伴随在他身边的两只黑贝,虎虎生威,活蹦乱跳。
乡亲们介绍,“猫哥”是村里的贤达人士,钟情研究历山文化,擅长编写剧本,村里红白喜事也离不了他。年轻时,英俊潇洒,能文能武,被村花看中,结为夫妻。他长年狩猎和采药,对历山原始森林地形熟悉,经常一个人在山里来来往往。
我的出生地是舜王故里垣曲,和翼城一山之隔,从小就听大人讲历山的故事。印象较深的是:原始森林里最粗的树几个人才能抱住,还有历山的野人披头散发,蓝眼睛,长胳膊,毛茸茸的黑手,大脚板。
也许是我从小就崇拜舜王,也许是被野人的故事所吸引,穿越神秘的历山原始森林一直是我的梦想。从认识“猫哥”那天起,我就暗下决心,选择合适时间,请“猫哥”带路,到历山深处走走看看。恰好我的好友德航先生千挑万选,瞄准历山这块宝地,准备退休后在舜王坪山脚下安营扎寨。他和“猫哥”已经有过一段接触,互相了解,于是恳请“猫哥”带路,抽空到原始森林去游玩。“猫哥”看我们心诚,痛快答应带我们上山。
到历山原始森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要选合适的人同行,其次要选合理的路线,再次要看天气的变化情况,另外还要准备上山的必需品等等。
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德航多次通话,联系此事。由于多种因素,人员不断变化,时间多次调整,终于在九月下旬达成共识。
确定参加历山行的人员有我、德航、李子豪。我们三个人的共同点是,身体素质比较好,能吃苦,喜欢郊游。初步沟通后,大家立即行动,有的联系引路人,准备车辆和登山物资,有的携带照相设备,采购登山食品,有的备好美酒等。
9月24日,我们三人兴高采烈地驾车出发,当晚与“猫哥”会师。“猫哥”带着他的黑贝小虎迎接我们,说大虎因出去寻食没回来。共进晚餐后,迅速确定出行方案。“猫哥”若无其事,像往常一样回去喝酒打牌,只是明确了第二天出发的时间。
我们从城里来的几个人,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小山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9月25日,天气格外晴朗。早饭后,我们满怀激情,大致分配携带物品,各自肩背帐篷、燃气灶、热水壶、多种食品、洗漱用具,兴致勃勃地从兜垛村起程,向原始森林迈进。
刚遇到山脚下第一条小溪,脚踩高低不平的过河卵石,我就感到肩上的负担过重,行走吃力,腿脚不稳。我预感这将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过了小溪,我想可能会有好路,结果出乎意料,不仅坡陡,而且荆棘丛生,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实力,同时怀疑队友会不会打退堂鼓。
“猫哥”走在最前面,大步流星,如履平地,边走边给我们讲他的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曾任村里的民兵连长和镇上的民兵营长,二十岁出头的他是全省的割漆能手,政府曾奖励他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他在山上采集稀有中草药,曾五天赚过一万元。他无私奉献七叶一枝花给人治病,拿出麝香给好友治疗手脚腐烂,还用奇特药物救过人命。
我们四个人边聊边爬,第一面山坡就给我带来了惊喜和回忆。这座山和我小时候上山拾柴、摘毛栗的山很相似,山里有我熟悉的树木、果实、中草药。然而,眼前的这座山似乎更险峻、更潮湿。山坡上铺满的积年落叶,与泥土融为一体,形成肥沃的腐殖质土壤。倒地多年的参天大树,已变成枯木,有的长出蘑菇、木耳、猴头菇,有的长出厚厚的青苔,像软绵绵的地毯。
黑贝小虎这次是单独出行。到了山里后,如虎添翼,一会儿温顺地和我们并排,一会儿东奔西跑,或前或后,总不脱离我们的视线。但它的警觉性超乎寻常,一只獾、一只小松鼠都逃不过它的眼睛。从它的叫声和穿行速度,我们隐隐约约能感觉到山里情况的复杂程度。由于队友德航事先交代此行不可杀生,小虎似乎心领神会,一路只是站岗放哨。
在山顶稍作休息后,“猫哥”给我们定了晚上宿营的目的地,接着我们开始了“强行军”。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在荆棘、岩石、沙砾、河滩、溪水等复杂的环境里穿梭。灌木和小树让我们无法相信,看着结实,一拽就脱落;坚硬的石头也不可靠,好像稳固,一蹬就松动。前面的人踩掉石块随时砸到后者,后者随时会被前者失重的身体干扰。个别路段,完全靠攀岩技巧,必须手脚并用,选好支撑点,掌握平衡,不能有半点闪失。
有一处从河滩上山的石崖,又高又险。“猫哥”上去后,黑贝小虎来回跑动,团团转圈,怎么也上不去,急得“汪汪”直叫。德航看见这一幕,顾不得自己脚下路滑,一边去抱60多斤重的小虎,一边用力托起小虎的屁股,往悬崖上方一次又一次推举。小虎借力跳跃,迅速窜到上方。我们每个人小心翼翼、连跪带爬,匍匐前进,最后实在迈不过去,“猫哥”用棍子一个个硬拉上去。
尽管我们百般小心,还是出现了一些险情。德航在河滩行走,滚落的大石卡住他的脚,队友们慌忙挪开巨石,幸好被两边的石块支撑,没有受伤;本人眼镜被树枝刮落,拣起时不慎从山坡上滑落,抓住树枝才脱离危险;子豪腿脚受过伤,长时间剧烈运动,脚和腿已不听使唤,在一条窄路上踩空,从土崖壁上滑落出去,幸好被灌木林挡住,大家设法把他拉了上来。我们想象不到下一座山会是什么样子,想象不到下一条路会多么难走,想象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想象不到我们究竟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原计划下午四点到山底宿营,因路途艰难,天黑还没下山。“猫哥”在前面探路,临时选了一块宽敞地方让我们休息。除了“猫哥”精神好,我们三个人又渴又累,浑身酸疼,疲惫不堪。稍作休息,开始搭帐篷,架炉灶,烧水,煮方便面。大家拿出各自带来的海参、烤鱼片、牛肉干、巧克力、饼子、鸡蛋汤共同分享,品尝野餐滋味。“猫哥”最简单,一甁酒,一只烧鸡,一瓢溪水,吃得很开心。饭后,“猫哥”自编自演,风趣地用戏剧唱腔对一天的活动进行了小结。听他唱完,我们才知道已经走过了一石门、二石门、三石门,混沟的大青池、小青池、仙人桥旯旮、一线天、大峡谷。还有我们自己命名的野猪林、黄花谷。在一片笑声中,各自钻进帐篷休息。满天星星、涓涓细流、声声犬鸣相伴,我们很快进入梦乡。
9月26日清晨,天已大亮,我们起床后,感觉疲惫并未消除,过度的体力消耗,使我们的身体摇摇晃晃,像喝醉酒一样。简单吃过早餐,我们一瘸一拐继续前行。一场更严峻的考验在等待我们。
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了七十二混沟的核心地段。混沟,混就混在大沟连小沟,小沟接大沟,沟连沟,沟套沟。沟壑相连处,往往是极狭窄的豁口相通,有的几乎是闭塞独立之沟,好像一个扑塑迷离的大迷宫。
这里不愧是“天然大公园”。混沟里,古木参天,高者达十几丈。古木多是五角枫、古檀香、栾树、漆树、抱榆树、橡树等。古木间交织着各种藤蔓,如野葡萄、珍珠梅、五味子、牡丹蔓、野蔷薇等。
混沟也是动物王国。猕猴、野猪、獾类,多种鸟类,相互依赖,共同生存,构成一个综合复杂的生态系统。
沿途,我们看到最多的是野猪栖息地。凡是野猪休息的地方,一般比较阴凉。野猪用它坚硬的嘴巴松软土石,建造大小各异的“安乐窝”。窝里可分别聚集几头、十几头野猪。在一个山坡的林子里,我们发现野猪建造了“空中浴池”,土坑里有水有泥巴,野猪可以在里面沐浴、打滚、晒太阳。野猪之所以能够在这里安逸生存,除了人迹罕至外,主要是森林里橡树较多,橡果满山遍野,随处可见。野猪有吃有喝,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历山的美丽源于自然,亘古的山峦、寂静的幽谷、平旷的峰顶、晶莹的流泉,聆听着远古的回音。涧山林海,异彩纷呈。不知不觉,我们又穿越了南天门下的转沟岭、红河岩、簸箕潭、鸳鸯潭。
虽然景色宜人,但高强度的上山、下山、过河、翻越崖壁,使我们的体力严重消耗。队友们不由自主地问“还有多远?”“还得多长时间?”“前面还有上山的路吗?”……
这时,团队精神得到充分体现,每个人把自己的痛苦和危险置之度外,更多的是为他人着想。德航从一开始就把20多斤重的水壶背在身上,背上的分量比大家都重,两个肩膀磨得又青又紫。他背的是生命之水,一滴也不能浪费。子豪身背两部专业照相机,前后不停摆动,又怕磕碰,边走边拍照,为大家记录下一幕幕美好瞬间。本人负责收尾,随时观察路途情况,做好队伍协调,用不娴熟的技术尽量多拍视频。大家生怕队友出现闪失,互相提醒“慢点”“小心”“别急”“没事吧”……
夜幕已降临,离山下还有20里地,脚下的路高低不平,崎岖狭窄。幸亏我们备有手电筒,互相照明,凭感觉深一脚浅一脚慢慢移动,稍有不慎,就可能滑落沟底。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愿只有一个,就是平安下山。
晚八点前,我们终于到达后河水库库尾,四处寻找,已无路可走,这里是绝路之境。拖着疲惫的身体,顾不得水质如何,舀上水库的水大口去饮。经多方联系,水库派船来接我们。听到远处汽艇的声音,有一种轻松的感觉。乘上汽艇的刹那,犹如从异国他乡回到故土,身心放松。
“猫哥”带我们穿越原始森林,只有短短两天时间。虽然我们走的路程只有百十里地,但这次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体能的考验,是一次意志的磨炼,也是一次人生的修行。“猫哥”发自内心地说:“你们三个人真行,我带过好多团队,你们算是最厉害的!”
对我来说,这次进山有点遗憾,没看见花豹,没看见猴子,更没看见野人。我不清楚,是动物在躲避我们,还是我们打扰了动物。
如果要问历山行有什么感受?我的答案是:她是山西境内的一座大山,是一座风光优美的大山,是北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我去过的名山大川对比,五台山在历山面前如一个乖巧的孩童,泰山在历山面前有点娇羞,黄山在历山面前又是那么瘦弱,现有的结论都不能准确地反映历山,历山是一个谜,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一个谜,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充溢着生命、涌动着灵性。
作为一个“奔七”的人,我能在历山的原始森林穿越一趟,真乃幸运。此行,我很知足,很快乐,总算圆了我的一个梦想,是我人生旅途的精彩一页。
我们和“猫哥”分手时,“猫哥”邀请下次再来。黑贝小虎静静卧在“猫哥”身边,用依依不舍的眼神注视我们,不时地微微抖动一下身体。
感谢“猫哥”!感谢队友!感谢小虎!感谢历山!
校对 张晶 王舒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