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黄河儿女的壮歌

2022-10-15 11:47: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黄河儿女的壮歌

□ 董文达

  旱地行船,是流传在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岸畔特有的一种民间商贾传统习俗,已入选为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俗类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她博大的胸怀养育了沿黄生存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繁华的商贾活动,为千千万万勤劳的中华黄河儿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活资源。

  据记载,黄河上的商贾活动明清之时已是十分繁荣。当时由于陆路交通十分不畅,水路运输则方便经济,因此宽阔的壶口上游水运格外繁忙,每年有数千只货船经壶口转运。然而奔腾不息的黄河流经晋陕之间时,500余米宽的洪流骤被两岸所束缚,上宽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腾倾涌,正如清人刘龙光所云“黄河滚滚入壶中,九折波澜此地雄,禹治功成留缺陷,往来舟楫一时穷”。于是在离壶口不远的山脚下,形成一处船舶停留的水旱码头,人们称为明清码头。至今,在壶口瀑布附近,有一小村名龙王达,相传是龙王休息的地方。这里有过“旱地行船”的往事。

  据当地行船的纤夫和喊号子的艄公回忆,这一特有的形式源远流长。据顾平先生《壶口旱地行船画记》所述,清朝后期,年下船量达四五千只,日流量在四十至五十之多。迫于生计,商人们不得不采用人工拉纤的形式,把船从河中拖上岸,然后由陆路将货物装船,用拉纤的形式将船拖过壶口险滩,再放船于黄河之中,继续远行。用这种形式满足了沿黄儿女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旱地行船历史悠久。据说鼎盛时期有商号60多家,窑洞有500余孔。其繁华有“客船星集,如鱼贯之相连;店铺林立,似雁行之不绝”之说。如今这里还残有上百孔窑洞,可以想见当年这里是如何的车水马龙。

  拉纤的过程平凡而壮烈。粗大的绳索紧紧勒在纤夫的肩膀上,一道道血印诉说着拉纤的艰难。好走一点儿的路还能在船体下垫上圆木,靠着洪亮的号子声往前滚动;地质条件差的完全靠纤夫勒在肩上的绳索在人们弯腰躬背下一寸寸向前移。一天下来,每个纤夫的肩膀上都留下了红肿的血印。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一趟趟货船在纤夫们的悲苦中浩浩荡荡驶向远方。

  旱地行船中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幕,莫过于行船中慷慨激昂的劳动号子。为了行动统一,在艰苦的劳动中人们用粗犷的号子来协调指挥动作。在震天的号子声中,凝聚了大家的意志,形成了团结一致、不怕困难的黄河儿女特有的优良品质和坚韧不拔的英雄主义气概。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旱地行船这种商贾形式已经作古,但在长期劳动中所形成的勤劳勇敢、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优良传统已成了世代黄河儿女奋勇进击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着新一代黄河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阔步前进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畅任杰

上一篇: 【散文】幸福生活人人夸

 

下一篇: 【诗歌】秋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