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记忆
苗占德
我今年66岁,她今年90岁,我们两个素不相识,也没血缘关系,但都在小时候,骑过同一家门前的石狮子。
深秋时节,我打算写一点曲沃县解放前后民办烟房的事儿,从一个朋友处获悉,他的岳父岳母家解放前与曲沃经营烟房的大户有亲缘。得知这个消息后,要他赶快联系见面。在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我们一同去侯马市见了老两口。老两口身体硬朗、思维清晰。男的名叫张望极,女的名叫毛敏芝,195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已退休30余年。
就这一见,引出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事前,其女儿在讲诉我的情况时,其母亲就说,是不是姓苗,她女儿疑惑,她母亲没见过我,怎么知道我姓苗呢?再深究,她母亲说,我的老妈妈娘家和他是同一个村的,而且他现住的宅院解放前就是我母亲娘家的老屋。于是我就将采访烟房的事放到了一边,用心去挖掘这一意外的惊喜。
约11时,我与其女儿、女婿到达了目的地。老人住在侯马市一个小区的高层。老太太像有预知似的,早早等候在门口。一见面,老太太面带悦色,一把拉住我的手,热情地让我坐在客厅沙发的正中间,嘴里连连说,“见面啦。”时隔70余年,“东家”的外甥与“住户”的孙子意外地相见并坐到了一起。时光、岁月之刀没有割断几代人的间隔。我也感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虽未曾谋面,此刻却像久违的老熟人一样。话越说越多,跨越时空的话题越聊越深。
老太太的母亲,姓张,名秀云,其娘家就和我是一个村的,1949年前,是我们村里的大户人家。我的爷爷是在1942年携家带口由河南滑县一带来到了她的母亲家,做了她母亲家的长工。我爷爷带着两个女儿,其中之一就有我的母亲。老太太的母亲当年就出生在曲沃焦庄村张家大院子里,成年后出嫁到高显镇毛家大户,可谓门当户对。她小时候跟随母亲到焦庄村探望舅舅是常事,就住在张家大院里,一住很多天,和村里很多人都很熟悉。 我爷爷是张家长工,她也很熟。土改时,政府将这所院子的三分之一房产即西房、角楼等分给了我家。我就出生在张家大院,也成长在张家大院,直到上大学。
我们越说越投缘,她说,“这大院子门前有一对石狮子,有一米多高,很是壮威。”由于这大院老房子还在,我用手机事先也拍了些照片。当她看到门前的石狮子时,眼睛睁大了,认真辨识。她说,她小时候常常骑在狮子身上。说到这里也勾起了我的思绪,是呀,小时候我也常常骑在石狮子上玩耍。
我是1956年出生的,我就出生在她母亲出生的房子里,成长在她母亲成长与她小时候玩过的四合院里,因此,她小时候在此经历和看到的一些情景,我也同样经历和看到过。如她骑过门前的石狮子,我也骑过门前的石狮子。她住过窗户上带有方铁栅栏的房子,我也住过。她在地下镶嵌着大方砖的四合院里玩过,我也玩过。她爬过后院堂屋登阁楼的大木梯,我也爬过。她住过高高阁楼下的砖璇窑洞,我也住过。她睡过的厢房土炕,我也睡过……
她看着院落、房子和室内照片说:“感谢你将这些保存下来,还能让我见到这些旧物。”能够看出她对这里一砖一瓦一物的深厚感情。这座三进四合院,是仿北京四合院建的,是真正的高门大宅,建于清嘉庆元年,当初院落主人叫张见堂,院子距今已有240年历史。这个院落有三进,分前院、中院、后院,到她母亲这一代,张家人口繁衍分户,中院和前院已归本族远亲所有。她母亲娘家居后院,后院是张家主院,主门就设在后院。门前是村里的主街道,要进主院得上五个麻条石垒起的台阶踏步。有一个很漂亮的大门为黑色边框,顶部为红色的门楼,门楼上有五层斗拱,前有垂莲柱,斗拱间隙和顶上的木雕,有画有鸟有兽,均含有其深刻寓意。门很大有寸半厚,边上镶有钉固扁铁,门拉环下四方铁艺配虎头钮,古式插关下有万字铁艺相衬。门后管键,暗锁相合。漂亮的门楼,雕梁画栋,门上牌匾书“翰墨泽”三个草书体大字,隐含书香门第之意。后院四合院正北房开五间,主房三间(正北房),两边(东北和西北角)各有一座三层阁楼。这个大院,是透着清时建筑高水平风格的大院。可惜,有些建筑物和文字没有保护好。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话尤未尽。我请她一起到老院子去看看,老人家欣然应允。回到临汾后,我即刻就催促老人家的女儿女婿,尽快安排及早促成此行,带着这个我新认的姑姑重游旧地,唤起更多的儿时美好记忆。
校对 霍艳娟 曹燕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