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春节话春联

2023-01-22 09:40:4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春节话春联

段文洋

  春联又称“春帖”,也称“门对”,还名“对联”或“对子”,是华夏民族在漫长岁月中留下的传统文化习俗。

  春联源于秦汉时期的门符,置于家门两侧,一般用桃木制成。红色木质上镌刻着图案,象征“红火”,用以避邪驱妖。宋以后逐渐以文字替代图案,寓示吉祥之意。明清时期,盛行以春联励志和寄托来年愿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春联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春节文化。

  春联一般用红纸书写。红纸之意:一是秉承桃木之色,意为见红必喜;二是象征吉祥如意,红红火火。所以,有的地方称春联为“红”,以示吉庆。如果家中有丧者,则用白纸或蓝纸来写,表示亲人已去,不能同乐的思念之情。

  春联的编撰与书写是节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腊月初,文人们就开始酝酿春联之事。编写者一般来说是有文化基础的贤达人士,其中以教书先生居多。过去写春联有三个环节:一是研究编写和整理与新年有关的春联内容;二是备好纸墨笔砚;三是正式书写。这三个环节全是文人们自己的事,至于所产生的费用并不在乎。这本是一笔“亏本”的事情,但文人们乐此不疲,也许他们是天生的“安贫乐道”者,故被人们称为“寒士”。

  春联的书写有一定流程,从割纸、研墨、试笔、书写、晾干、存放打包,需多人协作才可完成。书写的地方一般设在书房、炕头或街市繁华的地方。腊月二十到大年三十是最忙的时候,也是文人们最得意的时刻。有的春联是提前编好的,有的是整合以往的,有的是现编现写的。春联内容基本上是根据主人们家庭情况和意愿来写的。有励志的、有求福的、有歌功颂德的、还有求国泰民安的,基本上是表达吉庆的愿景。求写者无论贫富都毕恭毕敬,敬烟敬酒,赞不绝口,而写者却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乐以忘忧。最引人关注的是那些现编现写者,张口就来,起笔即成,文采书法一蹴而就,墨味年味,喜气融融。写完春联常被卷成一卷,写上标记,归类存放,等到大年三十再贴在门上。

  春联的张贴也是有讲究的,上下联顺序高低一般随横批。横批如对联的头,上下联如对联的臂,两臂是不能超过头的。张贴春联也是很讲究的,至少二人才能完成。一人管贴,另一人管看,上下左右以齐为准。

  最为惬意的是大年初一的赏联。人们穿着新衣悠闲自在串门赏联,有看布局的,有看内容的,有看字体的,几乎每家春联都要品味一番,点评一二,以显示自己的爱好和造诣。点评对联也得小心,出言不慎会引起争论,或因书写规矩,或因文字对仗,或因内容时宜,或因纸墨笔体等,争论过后彼此和悦,重归于好。正是:“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

  赏联过后,沏一壶热茶,唠一会年景,浓浓的年味已经十足……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