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人生如酒须尽情

2023-09-23 09:42: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人生如酒须尽情

——胡宝鼎《人生如酒》赏读

王友明

  那天,收到胡宝鼎由东软电子出版社出版的回忆录《人生如酒》,嗜书如命的我,便进入到阅读模式。通过精心阅读每一篇作品,我感受到他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四有”。

  有一种真挚的情怀

  第一部分共18篇文章,全部是怀旧的内容。怀旧是一种情怀,人老了,对过往事物的渴望,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胡宝鼎在第一部分的小序中说:“上了年纪,陈年旧事就像电影回放一样,在大脑中铺陈开来,于是就产生了写下来的想法。”

  确实如此,胡宝鼎在《童年记忆》中,讲述了“三人半斤粮”“生死一线”“狗尿苔有毒”“午夜迷路”4个故事,娓娓动听,清脆悠扬;在《小学时光》中,讲述了“共产主义小学”“晕考:名落孙山”2个故事,真实无讹,感同身受;在《我向“坏人”求墨宝》中,讲述了“与‘坏人’的交往”“身后名声大震”“固守艺心的人生”3个故事,感悟颇深,肃然起敬;在《东留善固之缘》中,讲述了“蹲点学习半年”“哥哥走了,弟弟来了”“东留善固通”3个故事,倍感亲切,温暖心扉;在《“过五关”与“走麦城”》中,讲述了“起步并不顺畅”“贡献大的吃‘馍馍’”“有担当化危为机”“同心干,企业兴旺”“祸兮干之所倚”5个故事,触动心弦,令人动容。其他篇章里所讲述的故事,可谓是韵味悠长,其价值意蕴,是可贵的、深厚的,极其符合“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时代精神”的要求。

  特别是阅读了胡宝鼎蒙受冤狱之灾的文字,我顿时觉得心里沉甸甸的,这可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啊!身陷囹圄,他坦然面对,铁骨铮铮,坚信“正义从来不会缺席”。我以为的刻骨铭心事,他却讲述得云淡风轻。他坦言:“不经蒸炼难成酒,不经磨砺难成人。经久陈酿成好酒,沧桑岁月成就人。静下心来慢品酒,优雅平淡自在人。”这种最纯朴、最真挚的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我、震撼着我,并直抵灵魂的深处。他蒙冤近4年,方得昭雪,可涌动在心间的是感恩之情。他真诚地说:“回想起当年逆境中心灵上慰藉我,生活上帮助我的朋友、同事、上级或下级,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终生难忘。”感恩,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真挚的情怀,决定人生的高度。他带着真挚的情怀,自觉做一名有温度的老人,堪为学习的榜样!

  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胡宝鼎格外注重和珍藏家庭的幸福美满。在《我的骄傲》中,他开头就写道:“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是因为我有一位值得骄傲的父亲。”是什么原因让他骄傲?他采用排比句告诉读者:“因为父亲的光荣经历,我骄傲。因为父亲的正义公道,我骄傲。因为父亲对家庭的无私付出,我骄傲。因为父亲对子女的严管厚爱,我骄傲。”4个句子,排叠而出,语气一贯,节律强劲,感情洋溢,有效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意蕴。他的《母爱无边》,以简短的文字,描写了母亲的自重自尊、慈祥纯朴、春风送暖、平凡伟大,抒发了心中无尽的思念,读后令我潸然泪下。

  《姐弟情深》一文,是篇幅最长的。胡宝鼎开门见山地写道:“我姐弟3人。姐姐长我10岁,弟弟小我5岁。我是姐姐抱大的,弟弟是我护着长大的。”他通过“一顺二孝”“长友幼恭”“姐姐的馒头”“哥哥的‘拳头’”几个故事,生动形象地把姐弟情深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说到这本书,他带着喜悠悠的口气说:“哥哥的内容,弟弟的包装,包括书的编排,出版的费用,都是他一手干的。我这辈子真是值得骄傲,上慈下孝,兄弟情深。”听了这深情的话语,我不由得击掌赞叹!

  有一帮知心的朋友

  胡宝鼎在第三部分的小序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只要交友以诚,友情就是一生用不完的财富。”这“财富”二字,道出了结交朋友的真谛。

  胡宝鼎在《遇良师三生有幸》一文中,讲述了“于老师的鼓励”“尹秘书的启蒙”“我的‘新闻大学’”“侯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宗老师教学哲学”“宋老师教我写‘成’字”“王老师的关心体贴”“乔老师的‘上稿秘诀’”等8个故事。一幅幅场景,真实再现;一句句话语,暖流涌动。许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忆犹新,如数家珍,足见其是真性情人。

  《蒋铎先生教我“抓拍”》《亦师亦友刘秀礼》《患难遇挚友》《君子之交》等篇章,胡宝鼎均用比较长的篇幅,讲述了他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他不愧为资深新闻人,能把看似不太起眼的人和事,巧妙地捏合到一块,让人读后感到自然清新、亲切可信、合情合理、受益颇深。他不仅将故事讲得娓娓动听、出人意料,而且通过对生活中的戏剧性变化,使出浑身解数增强情感凝聚力。他讲故事,采用的是比较直白、生活化的方式,却没有落入俗套,有着一定的吸引力。他的“财富”,是一种个人记忆与情感的表达,镌刻着一个特殊年代鲜明的印记。

  有一项远大的志向

  古人云:“人无志,非人也。”胡宝鼎在第四部分的小序中说:“写作这条路,我前后差不多走了半个世纪。粗略算来,见诸各类媒体的文章也有几千篇了。整理出来,只为留下半个世纪的思考,也望他人受益。”这段话,十分清楚地告诉读者,笔耕如痴,是他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志向。

  而立之年的胡宝鼎就参与了写作长篇通讯《北杏元为什么能唱“新戏”》,首次刊发于1981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幸运来临,好事成堆。《汗水写出的节约账》《农民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从“小而全”到专业化分工》《让专业户中的“能人”显身手》《老艺人新贡献》,相继刊发《人民日报》,有的文章还附有短评;《师生关系中的“不等式”》刊发《求是》杂志;《从两万到四十万》刊发《经济日报》;《话说徐同考》刊发《瞭望》新闻周刊。我清楚,幸运只给有准备的人。

  胡宝鼎年龄大了,仍志存高远,胸怀理想,不忘初心,劲头十足。他在《序言》中说:“我出生于农家,学业不顺,唯入写作一门,坚守数十年而不弃,方知笔耕之艰辛;我背负责任,企业弄潮,大好年华遭牢狱之灾,方知世态之浅深;我笃学做人,顺境自然,逆境坦然,烦恼沉淀,方知磨炼之琦珍。”他在《后记》中说:“回忆需要资格。当获得这个资格时,证明人已经老了。好在还有值得回忆、回味、回想的过去。我曾经受益于长辈的经验、经历,记录自己这些沉淀下来的陈年往事,自认为还有些意义。因此才有了这部回忆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志向,才能有自信,才能获得向成功。可以说,他的《人生如酒》,就是人生驿站上的一次成功,可喜可贺!

  人生如酒须尽情。无论是乡情、亲情、友情、痴情,要尽量放开情怀,不加约束,从意所欲,让生命绽放绚丽的光彩!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