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根”从此始
乔忠延
时光常如旧,岁月多新异。悟得两件事的真谛,我便在日记里留下了这点感慨。
一件事是来自陶寺遗址的发掘进展。这事距今已有十年之久了,那一天我见到何努博士,一向稳沉的他眼中闪耀着少见的光芒,开口就告给我,在陶寺遗址测出了“大地之中”,与《周髀算经》中记载的数字基本一致。这让“最初中国”的认识更加靠实,帝尧时期形成的国家,不仅是“国中之国”的简称,而且还是“大地之中”的国家。何努先生喜出望外的模样让我不无纳闷,还在陶寺遗址仅仅挖出墓葬,城墙遗址仍被黄土掩盖时,苏秉琦先生就已做出判断:“夏之前的尧舜禹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彼时万邦林立,各邦‘诉讼’‘朝贺’,由四面八方‘之中国’,出现了最初的中国概念。”中国的概念早已形成,早已认定,发现“地中”还需要如此欣喜?
大致在同一时段,我走进了乡宁县云丘山景区。景区的“中和文化”牢牢扎根在我的心中。中和不单纯是一个文化概念,还是一个独特的节日。在唐德宗时期,每年二月初一的中和节与元旦、清明、端午等节日可以齐名。届时官员放一天假,民间则互相赠送五谷瓜果,并将这作为生儿育女的祝福。如今全国各地不再过这节日,唯有云丘山延续千年,传承不断。而且,过节时还有个独特的风俗鞭杆挑花篮。手拿一支鞭杆的是未婚男子,手提两个花篮的是没有出阁的姑娘。姑娘看中哪个小伙就在身边的树上挂一个花篮,羞涩离开。小伙如若看中姑娘,便会用鞭杆挑下花篮追赶姑娘,如此即成就了美好姻缘。起初我弄不明白为何这千年庙会,要叫做中和节,而且中和文化这非遗项目,一申请就被国家审批通过。
后来一想,迅速领悟了。让我迅速领悟中和文化的密钥是帝尧时期的文化形态。中和文化的中,从外在形象说就是“最初中国”的那个“中”;中和文化的和,就是《尚书·尧典》中那个“协和万邦”的和。钩沉出这两个字简单,搭配成词语包含的意思可就不那么简单了,其中蕴藏着万物的生存之道。《中庸》如此阐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何曾想到,简单的中和文化会蕴蓄这如此深奥的天地大道,人文世理!其中有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法则,有人生和谐生存的道理。人生天地间,复杂纷纭的无数道理都可以忽略,如果能牢牢记住中和文化这个核心,就能够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家庭和谐,一生就能和和美美,幸幸福福。
中和文化,中和思想,深远在帝尧时期,大化于古代典籍,早已成为华夏儿女代代恪守的行为准则。从田陌上的平民百姓,到紫禁城里的至尊皇帝,做到没有做到姑且不论,都将中和文化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在的精神追求,往往由外在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一日我收看央视《百家讲坛》节目《故宫知多少》,首期内容便让我眼睛一亮。去过故宫无数次了,每次都深陷于金碧辉煌的殿宇之下,观赏的都是局部建筑,能够品味的整体都是精微器物。每每叹为观止都是为局部的精微所震撼,只不过是“坐井观天”。从没有跃然高空俯瞰全貌,也就不会为宏观建构发出浩叹。我发出浩叹,是讲述的老师解密紫禁城隐藏着一个很大的“中”字。太和殿、保和殿与中和殿坐落的台基就是一个博大的“中”字。我心中一震,发出浩叹的同时,认定这应该是最大的“中”字。何曾想,故宫还会呈现一个“中”字,从前门到景山公园伸展的中轴线,就是长长的一竖,而紫禁城四边的城墙就是博大的口字。好大一个“中”字,这才是天下最大的“中”字!
这一刻我突然领悟了,发现帝尧时期“大地之中”的何努先生为何喜出望外,原来这“地中”绝不是地理位置的简要标示,是古今帝王身份地位的象征。何况这里的“大地之中”还不是普通的“大地之中”,是“大地之中”的开端,是“宅此中国”的开端,是王者权威的首次炫示。
提醒我领悟尧舜时期文化极其珍贵的,还是故宫这皇家紫禁城。中和殿正中间的龙椅上悬挂一匾,上面端端正正书写着四个大字:“允执厥中”。这文字出自《尚书·大禹谟》,原文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是在虞舜禅让帝位时对大禹的嘱咐:人心都是危险的,而道心精妙难以觉察,唯有专心守一,才能保持着中道。长期以来,这被誉“十六字心传”,还有学者将“允执厥中”视为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论语·尧曰》中曾写到,帝尧禅位时也如此嘱咐舜,只不过强调的是“允执其中”,与“允执厥中”意思相同。千秋传续,一脉相承,中和殿匾额上高悬着尧舜初创的思想文化。
“中”,由“最初中国”的地理方位之中,很快颖变为人文之中,成为包含政治、文化、法度,以及秩序观念的“中”。这个“中”是尧舜时期衍生的原生文明,生生不息、不曾中断的根本动力。求中,执中,守中,是中华文化不可替代的精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负阴而抱阳”即是“中”,得到“中”才能“冲气以为和”。有“中”才有“和”,能“和”方为“中”。这就是地处黄河东岸的云丘山千年不移,持续恪守的中和文化。求中,执中,守中,是动机,是手法,是过程,只有如此才能抵达和,和睦,和谐,和平。
纵深切入中和文化的历史渊源,尧舜时期的“大地之中”,逐渐成为“居中而治”的凝聚力、向心力,这才有了多元而不散,多元仍一体的伟大祖国。尧舜时期的“允执厥中”,成为民族至理,精神信仰,成为凝聚国人的“万有引力”。其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形神兼备,绵延不断,才成就了这个星球上唯一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祖国。
汾河谷地,黄河摇篮——
中国历史的直根生于斯,长于斯;
中国文化的直根生于斯,长于斯;
中国精神的直根生于斯,长于斯。
中国直根由此繁衍九州,根深枝荣,叶茂花盛,到未来,到永远,永远彪炳于世界民族之林!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