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好家风 熏陶人一生

2024-04-13 10:07: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读书好家风 熏陶人一生

杜玉柱

  二十多年前的1997年和2002年,我的两个女儿先后考上了理想大学,亲朋好友在向我和妻子祝贺时,不时询问教育孩子的“秘笈”,我告诉他们,是读书,这是我家的家风。

  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读完小学,父母并未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一直支持我上初中、高中。我在学校学习很是用功,对语文课特别感兴趣,写的作文老是受表扬,要么让同学传阅,要么在教室后张贴。也正是因为这个特长,高中一毕业,就回村任了民办教师。要讲课就得备课,要备课,就得找好多资料,这资料就是词典和有关书籍。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帮助村里写一些材料,偶尔把写好的材料写成通讯报道,就这样由民办教师借调到当时的公社任办公室文秘。

  回顾自己从求学、担任教师,到县广播站任记者、编辑,再到后来任县广播电台台长、总编辑,及至在县文联副主席职位上退休。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我。

  正因为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所以我把读书当作好家风,给下一代传下去。我的两个女儿,自大女儿开始上学读书,我就给她订了《中国少年报》《汉语拼音报》《识字卡片》《十万个为什么》等少儿读物。同时帮她制定读书计划,辅导学习内容。曾在我村教学的刘振业老师,看到我家的读书氛围很惊讶,说怪不得你家孩子学习这么优秀,原来是你家里的书报比学校还多。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买书也更为重要。为满足她们的读书需求,当地有些好书不好买,我几次三番托在《解放军报》社任编辑的聂中林老乡,他很高兴并把自己著的《杨沫之路》《新闻写作》等都赠送给两个孩子。闻得侯马二中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善武老乡出了《小学生作文智能系列训练》和《中学生作文智能系列训练》两套丛书,我便去他家借阅。两个孩子从乡镇转学到县城读初、高中后,只要礼拜天、节假日有时间,我就带她们去我县文化人陶富海、邱文选、曹文敏等家里请教读书经验。为鼓励她俩读书,我还专门定制了励志留言簿,有近百人在簿子上写下了鼓励她俩读书的格言。

  1997年8月,大女儿要去南京上大学,我租上车,领上她和家人亲属去丁村,不仅给她买了书,还参观了丁村民俗博物馆。时任馆长梁菊秀看到后说,如果全县所有家长都像你这样,教育孩子重视家乡文化该有多好啊!

  读书从娃娃抓起,要结合孩子的实际,循序渐进,更重要的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正是由于这样,孩子们从上小学到大学,成绩都很优秀,在校加入党组织,还考取了研究生。

  如今,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各自有了家庭。多年来,不管我是去江苏常州的大女儿家,还是去省城太原二女儿的家,每次给她两家带去的都是家乡出的书刊,文化人出的书籍和字画。在这种默默滋养下,她们两家最大的房间是书房,最大的桌子是书桌,最大的柜子是书柜,最多的东西是书籍。她们家没有华丽的装饰,唯有高雅的书画彰显着主人的素养。我们一家三代坐在一起分享书籍,朗诵优美段落,已经成为默契的习惯。

  老话云: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营造读书好家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会使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让我们携手并肩,一起共建好家风,一起共圆中国梦!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