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法显故里“浇雪山”

2024-06-01 09:50: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取经传奇——两位文化学者笔下的高僧法显

法显故里“浇雪山”

郭天印 张剑

  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是中国人进入腊月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关于腊八的农家活动,各地自有各地的特色,在襄汾县古老的襄陵镇,则有一项已经传承了千年的独特活动——“浇雪山”。这项活动已于2019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申报省级非遗项目。那么,与真正的雪山相隔千里万里,地处温带,气候相对温润的襄陵人为什么要浇“雪山”,他们的“雪山”又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一切都要从法显说起。

  襄陵之所以要浇“雪山”,正是为了纪念与缅怀包括襄陵人在内所有平阳人的骄傲——法显大师。我们都知道,法显,山西平阳府人。《辞海》1999年版第1079页明确释辞:“法显(337-422),东晋僧人,旅行家、翻译家。本姓龚,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南)人。”那么,这个临汾西南又具体是什么地方呢?南朝梁代高僧慧皎所撰《高僧传》说,法显,平阳府武阳人。而平阳府的“附近”究竟有无武阳一地,也曾有人疑窦丛生。然而当我们认真查阅史料,最终发现,平阳府附近不仅确有一个叫作“武阳”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还确确实实就是在平阳府治所在地的“西南”。《新唐书》志第二十九、地理三、“绛州绛郡”词条下,明明确确地列出了绛州境内之三十三个军府之名,而排列其中第三十二的军府,正是“武阳”。作为军镇武阳所管辖的大致范围就是今天的襄陵古镇和尧都区金殿镇在内的临汾西南一带。

  襄陵人浇“雪山”的活动,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腊月初七这天,村民们先要扎好“雪山”的框架。其做法是,将一张结实硕大的方桌放倒在地,两边绑好能上下活动的长杆,中间横加副板,俗称“四人抬”。桌子的各个部分分别制成山河、高峰、悬崖、道路等不同造型,寓意法显西行路上千难万险。作为“雪山”的骨架,每个整体约为两米之高。

  骨架制成之后,便把桌子再翻过来,支撑在预制的木架子上,开始浇制“雪山”。其做法是:先在骨架旁边砌起炉灶,支起一口大锅,将水烧开,再由几位壮汉在旁轮流转动一架扇车,使沸腾的水蒸气快速冷却。这些水蒸气附着在骨架上,很快就凝聚成形状各不相同的冰块、冰串、冰峰、冰山。每一块冰的造型都堪称晶莹剔透,风采卓然。这时,再将一些松枝、柏叶等压在冰山之下,一夜过后,一座座雄伟壮阔的“雪山”便挺立于天地之间。

  浇“雪山”真正的仪式是腊八的当天。早饭之后,镇子中心的学校广场上,随着一声号令响起,村里的汉子们拉开架势,抬着各种“雪山”走上街头。从远处望去,一座座“雪山”晃动其间,冰峰耸立,松柏挺拔,人走马动,煞是壮观。这时候,十里八村的乡民逐渐越聚越多,各村的社火队伍也参与进来。整个镇子一派欢乐祥和。再看那行进中的队伍,每走过那一户人家,总有人们会亲热无间地送上喷香扑鼻的各种农家小吃,端来热气腾腾的大碗茶水。

  约正午十二时,所有的“雪山”走过了镇子上的各条街道,最终归集在一座寺院的旧址,据说这里是当年法显最早修行的地方。在一棵已经有了上千年历史的柏树下,所有的“雪山”挨个排好,人们虔诚地向“雪山”三鞠躬,随后是热闹的社火表演依次展开。直到夜色阑珊,方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襄陵人乃至平阳人浇“雪山”由来已久,具体何年哪时算是起端,已无从考证。但起码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代就已经成为当地一项保留活动了。随后的发展更是遍及了平阳府所辖范围的许多城镇。毕竟家乡的人们都知道,西行的道路是艰难的,风沙枯骨、九死一生,帕米尔高原雪山林立,冰峰险峻,但这却是法显通往天竺的必由之路。有道是“儿行千里母担忧”,作为家乡的儿子,家乡的人民自然对于法显的西行充满了担忧,也从心底为这位伟大的勇士致以最诚挚的祝福!也因此,在温润的晋南地区浇“雪山”,终于成为法显故乡传承千年的一项活动。

  纪念先贤,将我们的怀念体现在民间的文化与娱乐之中,襄陵人做到了,临汾人做到了。而怀念先贤,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锦绣繁华,则无疑应是我们纪念法显的最佳行动。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