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乡愁
王友明
2023年盛夏时节,我在参加天津散文研究会组织的“晋泰轩杯”三晋采风团活动中,结识了刘瑞成。他身姿挺拔,上身着一件洁白的无领短袖衬衫,下身是一条黑色长裤,脚穿一双棕色皮鞋,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他的脸庞是最完美、最温和的那种,阳刚之气十足。我夸奖他年轻有为,他爽朗一笑:“哪里年轻啊,早就过了花甲之年,正向古稀飞奔呢!”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坐在身旁的宗亲王晔兄悄声说:“是真的,不是年轻人了。”
他把亲笔签名的散文集《游荡的乡愁》赠送给我,我如获至宝。“游荡”二字,很扎眼;“乡愁”二字,很牵情。我是一个身居异乡半个多世纪的游子,对“乡愁”二字格外敏感,很容易就触及内心深处,激起心中的波澜。故此,我十分看重这本书,把它放在枕边,不时翻看。一样的乡愁,不一样的意象,他笔下的乡愁,是诗意的,是一支清远的笛,总会在明亮的月夜响起,勾起内心深处那一丝丝的忧伤。
乡愁是一种深沉的爱,只要心中涌起思乡之情,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首短短的小诗,承载着游子多少深长悠厚的牵挂、多少如痴如醉的情感、多少浓烈似火的爱意,多少望穿秋水的期盼啊!他的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作家、剧作家刘荫庄,在“代序”开头说:“文学不变的是书写乡愁……”的确,乡愁是散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朝思暮想、归心似箭、故土难离、落叶归根,均可入笔。捧起他的书,或坐在床头、客厅,或倚着书架、门框,我便沉浸在诗意的乡愁里。
夏日蛙鸣,是往昔农村酷暑的一个标志性声音。开篇的《少年不愁蛙鸣声》,运用白描手法,诗意地将一幅潮白河的蛙鸣画轴铺陈在面前,深深地吸引我的目光。我觉得有一种“情景再现”之感,依稀时光又重回。文中嵌入陆游《幽居初夏》中的诗句:“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中的诗句:“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瞬间,让文章提色增彩。那是一种本真的情景感知,也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体验。我来自农村,对于夏日蛙鸣,并不陌生,非常熟悉,格外亲切。
《情怀依旧》一文,仅1400余字,却嵌入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陆游《除夜雪》、叶燮《迎春》、流萤《新年》、老鹰满天飞《新年夜》、踏雪飞鸿《题新年扉页诗》6首,诗意浓郁蕴深情,不觉让我有一种别样的感触,激情满怀,热血沸腾。
《凛凛风骨读书人》一文,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袁震宇先生,刻画入微,栩栩如生。顿时,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老者形象,矗立于我的眼前。
《老碾盘》《棒子粥香》《追忆家乡那条河》《未游沧海早知名》《龙门》《印象蓟运河》《香囊五月挂芦台》《茶袅梧月书声》《龙舟行》《一江清流祛凡尘》《倒缘香味忆回乡》《一城美景如画》《一代君子之殇》《县官杞天》《大槐树》等篇章,着墨均独具诗意,简直就是乡愁的如歌行板,给我一种诗意余味,绕梁三日的绝妙享受。
以诗入文添神韵。他的乡愁散文魅力,就在于直抒胸臆,自然律动的诗意特色。诗意乡愁流转于字里行间,仿佛山间一条缓缓流动的小溪,流经心田,沁人心脾。许多作品尽管篇幅不长,却诗意浓郁,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我的眼眶不时湿润。在“游荡的乡愁”间徜徉,细细品味,深深思考,一种不变的情怀,早已经凝结在我的心头,必将根深蒂固!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