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自在人心
——忆念郭庆珍同志生前身后往事
□ 靳成功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洪洞大地上有位老党员,虽已谢世九年,但却让人们难以忘怀,他的事迹和人格魅力至今还被众多人思念、追忆和传诵。他就是郭庆珍同志。
郭庆珍参加过儿童团,村口站过岗、放过哨。从洪洞南垣的淹底乡杨岳村走出后,在党的培育教养和社会的熏陶下,逐渐成长为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领导。他曾先后担任过公司经理、公社书记、县工交部部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不管职位如何变,他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信念没有变,为工作奋斗的意志没有变。他作风正派,少言寡语,言行一致;他博大胸怀,体察民情,心中装着百姓的疾苦,也积极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中急待解决的困难。他以身作则,关心同志,善于诱导,共同把事业做大做强,是我十分敬畏的好领导。
1976年,他被组织派往苏堡公社下乡。一次吃派饭时,看到乡亲们吃喝用的水是从洪安涧河担来的浑浊泥水,他认为这样有损健康。于是同公社、大队干部一起协商并进行查看,在苏堡村北的茹去村一条沟里找到了一股泉水,发动社员投工投料集资开工,建蓄水池,铺设管道,设立供水点,解决了人畜吃水不卫生的问题。至今,苏堡镇引水亭上依然留有“过去吃水泥沙澄 如今喜饮自流清”的对联。
1978年,郭庆珍被调往左家沟公社任党委书记。当时,左家沟村南的涧河挡住了通往郭家庄一带村庄的道路。雨天,河水上涨无法过。晴天,河床高低不平路难行。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多方协调,生产队出粮、出劳力,炸石头,烧石灰,购水泥,不到半年时间,一座砖石水泥结构的“四眼桥”建成了。20年后的1999年4月,有心人感念郭庆珍的功德,在桥边上树起了一块“郭庆珍同志功德千秋”石碑。这座桥是通往“舜耕历山”古庙的主干道。每年农历三月三、四月二十“接姑姑送娘娘”的庙会不下10天,赶庙会的游客不下几万,许多过往游客出于好奇都要观看碑文,同时也记住了郭庆珍这位好干部。
许多年过去,不少从洪洞工业系统退休的人员经常把郭庆珍抓工业企业扭亏为盈的事迹当作谈论的话题。20世纪50至60年代,洪洞县工业企业有30多家,除了几家手工业企业略有盈余外,大多处于亏损状态,一直靠国家补贴维持生产。1978年郭庆珍当上原洪洞县委工交部部长后,他大胆提出绝不拖国家后腿,要逐渐扭亏为盈的计划。他发扬实事求是、务实真干的作风,亲自下到厂矿调查研究,抓住了企业亏本的“牛鼻子”,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响亮地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二年抓提高,三年得盈利”的工作目标。经过三年的大整顿、大调整,企业慢慢复苏,开始盈利。洪洞工业企业扭亏为盈的事迹多次被《山西日报》《临汾日报》等报刊刊发。40多年过去了,不少老同志还把那些泛黄的新闻剪贴当作宝贝,拿出来晒一晒,看一看,并把当年跟着郭部长奋战的事迹讲给子女们听,也让孩子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
我与郭庆珍相处只有五年时间,这五年时间让我受益匪浅。郭庆珍经常说,不管处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记住人生在世一定要坚持“先做人,后做事”“做人要堂堂正正,做事要踏踏实实”。大半辈子以来,我都把这段话牢牢记在心里,并当作“座右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直坚守,不敢跨越雷池半步。
在工作上,郭庆珍办事利落,营造了风气正、不谋私、不谋利,一心为公的良好工作氛围。退休赋闲后,我们也常去探望,向他汇报我们工作上的情况,遇到疑难问题也向他请教,他从不推托,不厌其烦地做好解释。
如今,郭庆珍离开我们已九年了,我们这些在他手下工作的同志无不思念,他的音容笑貌一直在心中回荡,他的生动事迹和教诲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在眼前流过。为了不忘他的功德,我撰写的《信仰的力量——记党的好干部郭庆珍同志》一文于2021年被县委老干部局编入《光荣在党》一书,还获得了临汾市委老干部局三等奖。与他曾一起工作过的卢会生在一首诗中写道:胸怀坦荡人脉广,肩负重任心系党。两袖清风洁如玉,一身正气名流芳。郭庆珍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还时常去探望其遗孀陈品亭同志,询问她的安康情况,并祝愿她健康长寿。
前些日子里,我在手机里看到中国文艺界的一位评论家,在演讲中说,一位作家的作品,能在他身后的几年里,几十年里,甚至上百年里还有人拜读,就说明这位作家是一位高人,是一位完人。郭庆珍同志身后虽然没有著作,但他用信仰谱写的篇章,仍然让人们记忆犹新,永世难忘。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