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书香年复年
□ 乔忠延
时光快,时光快,时光真快。年复年,年复年,又是一年。
伏案敲击这篇短文仍在旧年,可抬头瞭望时光航船已经飘扬着2025年的旗帜驶在眼前!心旌一动,思绪融进了年的渊源。
年,甲骨文形象地写成一个人背着收获的庄稼。《说文解字》解释为:“年,谷熟也。”收回出力流汗劳作的果实,消闲几日,冷静几日,盘点一下过往的收成和缺失,再把目光投向未来,憧憬和谋划希望的落地实施,这就是年的本真意义和务实价值。
我呢,是不是也应遵循先祖法则来个回望?要得。得在清醒,得在不离航线,虽然缓缓前行,不绕弯,不走偏,未必不是最快速度。这一回望便有了本文的题目:共享书香年复年。
书香是我人生的主旋律,无论在岗位工作,还是退休赋闲,都离不开读书。在物质短缺的岁月里,图书犹如我的一道好菜。那时的早饭,稀饭稀得像镜子一般可以映照颜面。两个玉米馒头粗糙得难以下咽,一筷子咸菜倒是能够调节口味,可是吃多了舌尖免不了涩得发苦。此时,拿起书本,边看边吃,身心全都沉浸在文句诗意中。待到站起,准是享受了一个段落,而那难以下咽的玉米馒头早已在肚子里“安居乐业”了。书籍真是一道最为爽口的好菜。
恍惚间,这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往事如烟,早该消散了。可是往事并非如烟,而且往往犹如陈酿美酒,沉入心池即成了一辈子的养分。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成了平生的习惯。习惯犹如铺设好的书香大道,2024年自然是轻车熟路行驶过来的。
我的书香路为双车道,像吃饭一样读书,像做饭一样读书。像吃饭一样读书,没有丝毫功利性,纯属修身养性。诗文鉴赏、经典名著、报纸杂志,顺手抓起来即读,林林总总读了不少。尤其是将杂志上的当代观点与经典名著比对着去读,总能读出一些过去感受不到的意趣。孔子四十而不惑,我七十了只能说是半不惑。这就是糊涂人与聪明人之间永远无法缩短的差距。更多的时候,我是像做饭一样读书,这是根据写书的要求,去读最需要垫底的图书。2024年主要围绕文明探源、帝尧文化和弘扬诚信三个主题写书,阅读的多是考古和历史书籍。按说诚信图书写些当代实例未尝不可,只是时间跨度太短很难揭示因果关系。只有跨越时空瞭望历史,才能清楚比对出诚信与否的结果与恶果。不然,短期混沌的世事看不出踩钢丝者摔跌的下场,还会误导出喝彩声,并去效仿。虽然耗神费力,总算让历史人物成为鉴别得失的明镜。
图书的出版周期较长,很难像种玉米、水稻那般,当年播种,当年收获。年内能够有种有收的,只能体现在报纸杂志上。年初《人民日报》刊出了散文《人勤春来早》,后来又登载了《美在云丘山》;春节时《光明日报》整版推出《漫谈中国文化里的龙》,后又推出《铺沙瓜》。《文艺报》刊发《春光迎龙年》,《山西日报》刊发《仰望尧庙》,《太原日报》刊发《春天在哪里》,《太原晚报》连载《典耀中华》系列文章。《都市》《散文百家》杂志分别刊登《构思剧本杀》《墨子和墨子号》,尤其是《黄河》杂志不惜大版面刊出4万字的散文《威风锣鼓》。
回到本文的题目,共享书香年复年,重点在于共享。虽然面对面讲课先后有30多次,终归参与的人数不过几千人;虽然刊发文章、出版图书是与读者共享,不过眼下的纸面读者极为有限,而视频里的读者却增量无限,这便提醒我应该紧跟AI时代。头年谋划的跨界转型没有落空,春节时用微视频讲述年俗,年中直播讲授帝尧文化,继而与《山西广播电视报·临汾周刊》携手启动了《作家教你学作文》的系列讲座,已经录制了9课。先期在抖音播放的前5课,效果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不仅学生、老师喜欢,家长同样喜欢。有的留言,有的点赞,有的还找到电话问我,为何会把作文讲得深入浅出,活泼生动?其实,原因并不复杂,“熟悉”这个词语即可回答。我从写公文起家,写新闻,写散文,写小说,熟悉了各种文体。我教过语文课,当过教研员,曾经搞过无数次观摩教学,熟悉教学方法。一切阅历都是历练,历练久了,得心应手,熟能生巧,效果自然会好。
何曾想到,年迈古稀会搭乘上智能的飞艇,让面对面的有限分享,成为网络上无限倍数的扩散。何曾想到,一个人的书香,会变成无数共同品鉴的分享。那就再启航,再努力,生命之光不息,书香传播不止,年复年,年复年!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