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树里的家乡

2025-01-10 09:28:1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树里的家乡

刘云霞

  层峦叠嶂梯次凹向山谷的一块山地,村人口里有不同的称谓。

  先说老母洼。我信了。“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嘛,土地里生发出的,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丰富物产,更有人精神领域里善恶报应因果轮回的多彩故事。这个“母洼”,有太广太强的吸附力。

  又说老亩洼。我同样信之如真。《韩非子·说疑》中有语:亲操耒耨以修畎亩。亩,自古就是农田、土地的泛指。就土地之义而言,亩与母殊途同归。

  但实地一看却发现,亩与母皆为村民有意无意地误传。这里层层山梯上,密密铺开着五六十个坟墓,是为老墓洼。

  墓,人最终的归属地,人与万物同归于此。从这个意义讲,墓与亩、母也可视之同源。但村民们不这么认为。这不,洼里一棵树的何去何从,已引起了诸多的争议。

  话题从汾西太阳山村建200兆瓦的光伏电压提升站一事说起。

  光伏是太阳山村农旅融合线上的一道景,也是太阳山村、汾西县扶贫工程的支柱产业。光伏电压提升站是光伏事业的续集,落地顺理成章。

  选址就在老墓洼,同属于太阳山行政村的朱家山自然村境内。

  每有建设项目,必先平山整地,这是惯例。那些荒草野棘自然好说,但山野里站着的一棵古槐树却让建设者们犯了难。

  古树是时间的化身,是历史的储藏器,砍去古树,无异于自断根脉,人为使小村患上失忆症。

  酷好文史的村党支部书记陈志华深知这一点。于是他请来了林木专家,测得树龄为432年,即明万历年间的1592年。

  明代的树驻守在朱家山里。又有霍山上朱明诸代皇家祭祀霍山的遗存,不由地要对朱明王朝作诸多联想。

  朱家山与朱家大院之间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朱家山莫非就是因朱明之朱而得名?说不清的往事化为泥土。一棵树镇守在那里,树下盘根错节连着、压着的无疑都是树生发时的样貌及树之前更悠远的时光。

  平山整地前先要安顿树,为了树里蓄满的时间秘语。

  依旧少不了林木专家坐镇指挥。量树围,测树根直径,再小心翼翼护好破了膛的树干、小丘似的树根,挖掘机、起重机配合,整整一周时间,树才离开它固守了数百年的土地。

  古树原本是要移栽到太阳山在建的一座庙里,思虑再三,陈志华将树移到了自家田地里。“千年的柏树问老槐”。同样是敬畏,陈志华敬的是树里的时间。

  一棵古槐往往是一座村落的标志。朱家山的树移植到太阳山,就像当初朱家山与太阳山并为太阳山行政村一样,两个自然村曾经有过你我之别,你长我短之争,后来,生计、产业都在一个大蓝图中共同筹划,利益休戚与共,两个村的故事,就像眼前二土合一的老树。

  带着千丝万缕的岁月的根,古树落户在陈家田地,恰如一尊镇天守地的神。此后,红绳所系,不知要有多少祈福求吉的心愿挂满树枝。夕阳下,我们仰望着古树,如望着时间老人慈祥深沉的脸。古树不语,周围的核桃、柏树、槐树等各类树,曲曲弯弯通向汾河谷地路两旁的高粱和各类农作物,在古树下,渐次进入新的时间和故事序列。

  陈志华说,槐树是家树。沿着它的情感脉络,我们走进了它曾经的家,沂蒙小院内。

  夕阳从西边一丛丛树里落下去,月亮晃着银光从小院东墙头升起来。石子铺就的院里,疏密有致地排开几组竹椅围着的碾盘石桌,院南侧白栅栏围隔起几个“包间”,东墙一侧有烤串、火锅设施。院角一棵如蓬如盖的老槐,墙里墙外延续着曾经的家情与乡愁。树上有点亮小院之夜的串串彩灯,也有“忙而不茫,终于白首;日出有盼,日落有念”等手写文字“叶片”,让小院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显然,沂蒙小院已是太阳山村文旅线上的一个点。民宿与文旅连线,这是志华的最爱和擅长。沂蒙小院,是从山东移民而来的陈家的故土情结所在,也是志华作为一村带头人驾轻就熟打造的特色民宿。

  一个人,两重身份,一个场景,两条脉络故事。我们就在这家与乡混合体的小院里,就着朦胧的月光开始对话。

  槐树、土窑与后来土窑前垒起的砖窑,这是原始场景。陈家老少冷暖饥饱苦乐相依的情景,在志华缓缓叙说中掠过,文旅融合的话题,从眼前竹椅石桌旁的火锅餐开始。志华说,火锅餐是农家餐外的尝试,最终是要回归“农本”特色的。文旅融合有两个出发点,一是让村民有事干,能致富;二是农村有啥就做啥,农家餐既能体现本土特色,也便于农家经营者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一村带头人的身份使然。陈家的三座小院都在太阳山文旅、农旅融合线上。三座院,主场景都是一排房、一棵树,房树伴行,共同印刻着每座院的年轮。

  五孔土窑洞,是陈家在太阳山最初的立身之所。如今以“百年老院”的主题面世。院中心一棵槐树,与老院同行并长。志华说,百年老院与院里的老树,均不足百年,但承载的是家与村的百年记忆。

  老院前的半日闲营地,是文旅线上的打卡热点。帐篷、秋千、池塘、烧烤、农具陈展,老窑里的家史与村史,人们在这里回望和静思,也在这里放飞和狂欢。

  相较百年老院的古朴,仁和小院古朴中绽放着一抹时尚与清新。

  古朴是以“仁和”为文眼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排北房为民宿客房,一间是一铺炕,主打中国北方农家特色;一间是标准床,迎合大众住宿习惯。倒座两间书屋,文史哲、儒释道书香盈屋,透着主人的喜好,氤氲着小院气质。

  时尚清新在院内江南韵味的微景观。

  小桥、池塘、小亭、秋千,风吹水皱一池鱼,雨打合欢叶叶心。池中金鱼窃窃私语,院侧合欢树绒柔细叶眯着眼微笑。

  志华说,仁和小院与院里的合欢树,都“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合欢树,书写着从一家“合欢”到一域安乐的梦想和历程。

  树里的家,树里的乡。家乡就是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培土、栽树、播种、收获的进行式。百年老院、沂蒙小院、仁和小院,家的故事、院的历史、村的轨迹相交互绕,都在树影里婆娑。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